营造构法:数与比例 在中西方古建筑中的运用
营造构法:数与比例 在中西方古建筑中的运用
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其文化内涵,建筑文化是建筑创作的灵魂,左右着创作的方向。特别是在对待建筑的全球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问题上应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即对不同的文化应予以尊重。通过比较中西方在自然观与审美观二方面的差异,总结出数与比例是影响中西方古建筑外形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例举了其具体表现,以期在以后的建筑创作中能抛砖引玉。
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是世界建筑的两大体系,在建筑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中西方古典建筑在外观形象上是火同异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且主要反映在双方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不同,因而反映在建筑创造理念上亦不相同。众所周知:数是比例的基础,而比例则是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之一,影响中西方古典建筑形象设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数与比例的使用方式不同,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数是独立的、理性的;而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数则是连续的、象征的。
数与比例反映不同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发于自然空间的一种综合意识,西方人较早地发展了机械原子论的自然观,而中国人却发展了以朴素的辩证法为基础的气一元论的自然观。正由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导致了中西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西方的机械原子论体现的是对宇宙一种个体的、间断性的反映,认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基于这种认识,西方人对世界万物都要穷根究底,因此它反映在建筑上是充分地展现自我、标新立异,十分强调单体的体积感与光影效果,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以不凡的形象鄙视自然,以透视的角度突出建筑的单体美。埃及金字塔以其宠大而简单的体形兀然出现在荒漠之中,何其孤傲、壮观!
中国古代辩证化气一元论思想是对宇宙自然的一种整体的、连续性的反映。气包罗万象、无边无际。众所周知,《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胚芽和主根,它以阴阳为万物之纲、天地为万物之本,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重天地而生。这种生生不息的阴阳之气在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间汇成了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也不例外地承袭了这种基本思想,我们祖先自从脱离穴居野处、构木为巢的原始生活之后,便试图在建造心灵与肉体的归宿——建筑物的同时,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新秩序,企图在“天、地、人”为组成因子的世界交流中把三者统一起来,可见其追求的建筑不但要直接与天地融合,而且其造型及内涵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再现整个宇宙。因此其空间意识不是由数所构成的西方透视学的空间,而是在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间;不是用眼睛来观望世界,而是用心灵来感观世界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中国古建筑中建筑单体的位置是卑微的,而群体艺术则是灿烂恢宏的。秦朝宠大的阿房宫,通过重复的单体组合依山就势,室内外相互穿插,流动的空间形态处处洋溢着生机。
数与比例反映不同的审美观
1.古代西方审美观
西方美学思想启源于古希腊,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等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根源于理式、理念和神;而休漠、康德、里普斯和克罗曼则认为自然美源于人的心灵。我们暂且不论他们理论上有何差异,但他们的美学思想有一点是相通的,只是他们都忽视了自然,否定甚至鄙视自然美。到公元前16世纪,古希腊早期第一个美学家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后对其的结论是:“美就是和谐,一切事物凡是能够看出一定和谐关系的就是美的”。这实际上是经过一种理性思维后得出的一个判断,概括出了当时的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成果。他还说“数是万物的本质,一般说来,宇宙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黄金分割比1∶0.618就是其早期研究的结果。他们很注重审美对象的数学基础,力图为艺术家们找出产生最美效果的经验性规范。亚里士多德提出:美存在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这主要是体积的大小适中和各种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的和谐统一。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不能把数排斥在美的范围之外。“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同时,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勃隆台写道:“建筑中,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奥古斯丁认为,美的基本原理在于数。“数始于一,数以等同和类似而美,数与秩序不可分。”他的关于比例、尺度、均衡、对称、整一和谐等形式美概念都被当成法则一直使用到现今。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体量很重视面形的比例与秩序,阿尔伯蒂、赛利奥等认为建筑就是以数字转化为空间单元的艺术。以数学为基础的比例,就是几何关系的依据。
2.西方建筑构图的形式美
西方人的建筑艺术观是明晰而富于逻辑的,据此提出了一些纯粹的美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比。勃隆台阐明简单的合乎模度的比例,即基数比是美的比例:1∶1、1∶2、2∶3、3∶4∶5,而复杂的比例则是不起作用的,缺乏任何类型的基数比,就招致丑陋。杰·汉毕琪发明了“动态对称”的原理,这个体系是以两种关系为基础的:第一,一个正方形的边和它的对角线的关系;第二,从一个单独正方形发展而来相互关连的矩形系列并选了 S 矩形作为最重要的矩形,并将这种关系体现在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与体量设计上,如巴黎的圣·丹尼斯门道和雅典帕提农神庙的设计就是严格按照这种几何关系作出来的。罗马五柱式也有各自明确的数与比例的关系,每一种柱式各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性格特点。维特鲁威认为希腊柱式分别对应不同的体型:多立克柱式对应矮胖的男人;爱奥尼柱式对应秀美的女子。这一比例基于柱式的“母度”,由“母度”去确定柱式的细长比。建筑界巨匠柯布西耶把费佰那奇数列与以人为尺度的概念相结合,把比例系统更为复杂化,其“模矩”系统的基础费佰那奇数列的数字:1,2,3,5,8,13,21,…,即每一数加上前一数等于次一数,AnthonyAmes 把它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室。西方建筑在数的运用中是一种理性的设计观,逻辑性强。建筑理论家也是从理论的高度去探求建筑,因此西方的建筑是重形、重特征、重个性的,它表现的是单个的个体而不是群体艺术。
图1 雅典,帕提农,体量
图2 雅典、帕提农,立面
3.中国传统审美观
中国古代审美思想深受古典哲学的影响,在思维逻辑上同西方差异很大,他们认为自然美源于自然事物的本身:“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于天地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中国古代艺术家们追求的是意境,是心与物、情与景的交融与统一,但同时也受到功利、艺术和现实的约束,即追求某种以“情”相关的审美境界。综合起来是三大古文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即儒家美学、禅宗美学和道家美学。
儒家美学思想是一种以入世哲学为指导的,着重人的现实社会生活,追求人和社会的谐调一致。强调美必须满足四大要素,即致用、目观、比德和畅神。“致用”,即美的事物必须以实用为目的。“目观”,即是视觉感受,以和谐为美。“比德”赋予美的思想是伦理道德的内容,孔子对由“致用”到“比德”的美学观念加以总结,从礼出发,建立了儒家中和为美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社会家庭,最高的审美境界是人与人互助互爱和长幼有序等等,他主张以仁作为完美的目标,终其中和,因此在建筑创作上的等级制度分外明显。“畅神”,即神形兼备。
道家美学思想是以其自然观念为基础,即对自然的看法。它看重人的自然本性与人所处的大自然的环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即自然环境。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所特有的绮丽和清新都使人感兴趣,道家从原始朴素与原始的无为之中抽象出了“道”,即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意思。它认为道为一切之本,因而是美之本质所在,道法自然,即美在自然,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浑化的自然之境,一句话,美是对自然的一种超越,自然无为就是基于自然观念而不要妄自作为。反映在建筑上与儒家相反,建筑不追求程式化,而采用因地制宜、因势而作,追求一种自然清新的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图3陶立克柱
禅宗美学是以禅宗哲学为指导,主张返观自心认为,心为万物之本,美是心所产生的幻象,不执着于世间的得失,而摆脱人间的烦恼,从而达到人在世间而超出世间的在精神上的自由之境界,即“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妄名,妄情从何起”,主张“境由心设”。
不管是儒、道和禅宗,其三大美学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中国古建筑艺术重表现,在创造实境的同时,也追求某种审美境界。
4.中国古建筑中数的特点
①数的大小、奇偶表达“礼制”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古建筑一样都是理性的表达。这种理性表达不是西方的比例,而是表现为“律”,即数的等差变化所构成的和谐与秩序,如房屋的问题:进深、台基以至门窗的格顶花样、装饰图案的用量等都有数的等差规则可循,而这些规则又直接表示出各类不同等级所使用的建筑等级级别,建筑的数的和谐被赋予了“礼”的规范内容。在居室建筑中,早在先秦就制定了等级制度:“天子之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住宅的条文也更具体: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且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明代尊卑有序的原理更加细致入微:“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从建筑等级制度的具体规定方式看来,有尊卑差别的建筑体系是靠对帝王以下各阶层的人等所占有的建筑规模和样式加以限定来保证的。由于中国祖先崇中、崇祖且奇为阳、偶为阴,阳尊而阴卑,因而奇数的运用随处可见,使建筑正反序列中皆有一居中,构成强烈的中轴,对称布局,开间多少的采用相对人的等级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北京明十三陵石碑坊,5个开间以其中间为大,形象肃穆,具有“冷”质的美。
北京明十三陵石碑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建筑中有构件斗拱。其斗口的作用与西方古建筑的柱之“母度”相类似,也是起衡量建筑物各部分大小比例的作用,然而斗拱的使用与多少都受到建筑所有者的家族、身份、地位、建筑等级的严重束缚,表现了等级礼仪在建筑文化构成中心具象。
②数的运用赋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远古开始中国有“九重天”之说:即“日天”、“月天”、“金星天”、“木星天”、“水星天”、“火星天”、“土星天”、“二十八宿天”以及“宗动天”。而建筑中常出现的“九”意在象征圜宇的九重意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并存,皇帝是天子,是天帝的代表。“九、五”在《易经》中解释为最美妙、最吉利的帝王之卦位,最中正、最尊之位,因之古帝王亦称“九五之尊”。建筑上皇帝御道金水桥上的石板为九块、引桥两端各五块;祭天用的圜丘,除太极石外,四周砌九块以及九之倍数的扇形石,即1×9、3×9、…,直至第九重为81块,而且圜丘四周石栏的石板数是72、108、180、360等等象征历法“周天”,即1年有360天之数,又如天坛内的祈年殿的柱子数暗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季节、节气、月数。祈年殿高9丈9尺( 即33m) 、殿顶周长30丈( 即100m),表示1月约30天;华丽的藻井之下四大楹柱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有12根立柱象征1个月,外层也设12根立柱,附会12个时辰,内外相加24根柱子,暗示24个节气,再与四楹柱相加为28星宿;殿顶四周有短柱36根,是36天罡星,等等。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占据建筑的比例很大,屋面耸立且脊顶呈水平线,在视觉上有着夸张作用,表达与天相接的趋势和意愿,同时又把天的空间沿坡向下的顶盖引向下方,檐口与屋脊水平伸展,从而实现与“天”相融、与“气”相息的目的,屋顶四角上翘体现建筑接天纳地,天地一体的观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图4 天坛祈年殿,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5 故宫太和殿九开间正立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从中西方建筑中数与比例的运用上来看,西方古建筑重科学理性、重思想哲理,且具有永久性和艺术性,而中国古建筑则重祖先、重实用、重传统礼制、重文化,多具象征性等特征。但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古建筑都是以古代的生活为源泉古文化为依托而创作的。如何把古建筑的构建理论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去,寻求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用现代人的眼光品位传统之精髓,必将使建筑创作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 高介介.建筑与文化论集[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8.
- 邓 焱.建筑艺术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8.
- [美]托佰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5.
- 历坦利·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0.
- 王泽应.自然与道德[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3.
- 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