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孩子的平凡,比期待他们的优秀更需要智慧
接受孩子的平凡,比期待他们的优秀更需要智慧
“我儿子可能只能考个一般的大学,甚至是专科院校。哪怕他去做个厨师也挺好的,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厨师。”当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说出这番话时,这位学霸母亲的坦然接受,道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
在当今社会,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如何接受孩子的平凡,成为了许多父母必须面对的课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医学中心二科主任母代斌指出,许多父母难以接受孩子的平凡,这导致孩子们承受巨大的学业和社会压力。然而,这种过度期待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内耗,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婴儿出生时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声音一发出,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这种全能自恋的幻想是健康的,因为它能帮助婴儿建立安全感。然而,随着成长,我们必须逐步接受一个现实:我们都是普通人。
这种接受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最后意识到孩子也是普通人。这个过程虽然可能伴随着痛苦,但却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过度期待往往源于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未完成的心愿。他们希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然而,这种投射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据《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已有3000万青少年(12-18岁)被抑郁症侵扰,超过1/3的青少年表示父母的管教与期望是压力来源之一。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阻碍其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
接受孩子的平凡,并不意味着放弃或降低要求,而是意味着以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式去支持孩子成长。正如心理咨询师李建学所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接受生命的不完美,或者转化它。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父母要允许孩子平时状态不理想,甚至一段时间特别不理想,只要总体上过得去即可。”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接受孩子的平凡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为迷茫的父母提供一些帮助:
调整期望值:认识到“普通”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而不是单纯的成绩。
培养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不断进步,而不是追求完美。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让孩子在成长中找到自信和快乐。
提供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知道,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是被爱的。这种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以身作则:父母要展现出接受自己平凡的勇气,通过自己的态度影响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
接受孩子的平凡,需要父母具备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当我们能够真正接受孩子的平凡时,才能给予他们最深沉的爱,帮助他们在平凡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你不够优秀没关系,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更没什么。笃信真实的你就有很多人喜欢,真实的你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只需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他们成长,支持他们探索,而不是用外在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需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接受孩子的平凡,其实也是在接纳自己的局限。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有足够的智慧去调整期望,有足够的爱去支持孩子。
最后,让我们记住:平凡不等于平庸,普通也不等于失败。在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作为父母,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 resilience(韧性),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能够保持乐观和坚韧。
接受孩子的平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在这个开始里,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重新理解成功的含义,重新定义幸福的标准。这是一场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旅程,但只要我们愿意迈出这一步,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充满不平凡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