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走过百年沧桑 穿越时光守望——黑龙江督军署旧址历久弥新讲述传奇往事
齐齐哈尔:走过百年沧桑 穿越时光守望——黑龙江督军署旧址历久弥新讲述传奇往事
在齐齐哈尔市博物馆旁,有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黑龙江督军署旧址。这座始建于1806年的历史建筑,见证了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如今已成为展示黑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鹤舞初秋,清爽宜人。卜奎北大街车水马龙,行人匆匆,但位于市博物馆旁的院落安静整洁,上书“武纬”的青砖大门里的故事,总会引人好奇。历经百年风雨沧桑,黑龙江督军署历久弥新,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传奇故事。
步入署院,两旁绿树如盖,为道路铺上了一层浓荫。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是在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建的齐齐哈尔副都统私宅,又称为大人府。清朝末年,程德全署理黑龙江巡抚时,在大人府的宅址上开始营建,周树模接任巡抚后建成。它先称都督府,后改为督军署。始建的具体时间虽无法确定,但从周树模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署理黑龙江巡抚算起,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走进这个曾经的三进式四合院,虽然不复当年的宏阔,现存也仅有4座独立建筑,主楼两层,其周围三栋一层,但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芒,让人感到肃穆沉静。
轻推那扇墨绿实木门扉,踏入督军署南房,“民国记忆——黑龙江督军署历史文化展(1912―1931)”几个大字跃然眼前,引领人们穿越时光隧道。步入展厅,图文并茂,实物丰富,仿佛一脚踏进了泛黄的民国画卷,百年前的风云变幻,触手可及。
展厅中间的黑龙江督军署沙盘向观者解读了督军署建筑的特色及沿革。寻着讲解员手指沙盘的方向,可以看见中间门额有“黑龙江督军署”六个大字,大门东西两侧设有两个大门,每门由青砖砌成牌坊状的桥拱形门。东门门额镌刻“经文”二字,西门镌刻“纬武”二字。据讲解员介绍,现存的“纬武”门是经过平移复建的。
“民国时期,因为社会动荡,大总统频繁更换,所以像黑龙江督军署这样的省级建制,名称也几经更改,行政长官称谓也随之变化。”督军署讲解员兰香凝介绍,黑龙江督军署在清末、民国、伪满时期都曾是黑龙江省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先后有宋小濂、朱庆澜、毕桂芳、鲍贵卿、孙烈臣、吴俊生、万福麟、马占山等十七任十二位黑龙江首脑在此履行公务,其浓厚的政治色彩也是这个建筑群的魅力所在。
离开督军署南房,眼前豁然开朗,督军署主楼巍然矗立,古树轻拥其旁。主楼内,白墙墨门、深色地板配大吊灯,尽显古朴年代韵味。楼内的场景是根据民国时期黑龙江省驻齐齐哈尔的最后一届军事机构——驻江副司令长官公署的编制进行部分复原的。一楼右侧是参谋处,左侧是秘书处,老式地图、台灯、电话、发报机一应俱全。
穿过拱门,来到二楼。这里是督军署军政首脑昔日办公之地,马占山与谢珂将军蜡像端坐其间,“江桥抗战图”铺展桌上,谢珂紧攥前线电报,正分析着作战形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辽、吉两省,又向黑龙江进犯,10月,洮南镇首使张海鹏投敌叛国,在日本侵略者的指使下,向齐齐哈尔进犯,与此同时,马占山通电“誓不屈服”,表示抗日决心,江桥抗战由此打响。这是中国军队有组织、具规模的武装抗日第一枪。在江桥抗战期间,我军给敌军以重创,但因为日军不断增援,而我军则是处于孤立无援之境,所以,江桥抗战于11月20日,以齐齐哈尔沦陷告终。虽然江桥抗战失利,但是这场战役却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热情,也激发了人民抗日的决心。
主楼之外,昔日军事要地今成游览胜地,古树葱郁间,游客悠然小憩,另有一番雅致。转身步入后院,寄想亭与游廊交相辉映,曲径通幽,雕梁画栋间绿意盎然,让游客在宁静中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
作为历史见证,黑龙江督军署旧址于199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督军署经过修缮清理后,《民国记忆——黑龙江督军署复原陈列》于2017年5月18日对外展出。
如今,百年督军署正敞开大门,热情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去一起探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