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里的“珍”字有多美?
苏轼书法里的“珍”字有多美?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寒食帖》中,苏轼用他独特的行书风格,将一个“珍”字写得淋漓尽致。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不仅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让我们仔细欣赏其中的“珍”字,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书法魅力。
苏轼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行书特点鲜明,用墨丰腴而不失韵致,结字扁平而富有变化,横轻竖重,撇捺舒展。这些特点在《寒食帖》中的“珍”字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珍”字的写法,充分展现了苏轼书法的特色。首先,用墨丰腴是苏轼书法的一大特点。在这个“珍”字中,每一笔都显得饱满而富有弹性,尤其是“王”字旁的三横,粗细变化自然,墨色浓淡相宜,给人一种丰润而不腻的感觉。
其次,苏轼的结字扁平,在这个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整个字的结构呈现出横向延展的趋势,尤其是下面的“贝”字部分,扁平而宽大,与上面的“王”字旁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平衡。
再次,撇捺的舒展是苏轼书法的又一特点。在这个“珍”字中,最后一笔捺画写得格外舒展,仿佛要将整个字的气势延伸出去。这种舒展不仅体现在笔画的长度上,更体现在笔势的流畅和自然上。
最后,这个“珍”字在整幅作品中显得格外突出,与其他字的大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大小悬殊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视觉冲击力,也体现了苏轼书法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从美学角度来看,这个“珍”字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精髓。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通过笔画的粗细、结构的疏密、墨色的浓淡,苏轼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其中。这个“珍”字,不仅是苏轼书法的代表,更是中国书法美学的典范。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句话道出了他书法的真谛。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每一个笔画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这种自然率真、古朴随意的风格,正是苏轼书法的魅力所在。
《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实为此卷的写照。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苏轼的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寒食帖》中的“珍”字,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美学精神。在这个“珍”字中,我们看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这正是苏轼书法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