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断崖式降温,如何应对健康挑战?
成都断崖式降温,如何应对健康挑战?
2025年2月初,成都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断崖式降温”。根据气象部门监测,短短24小时内,成都的气温从10℃骤降至2℃,最低气温更是降至-1℃。这场突如其来的寒冷不仅让市民们措手不及,更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断崖式降温的健康隐患
断崖式降温,顾名思义就是气温像悬崖一样急剧下降。气象部门对寒潮有着严格的定义:冷空气侵袭,若能使一个地方的温度在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同时那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时,才把这股冷空气叫作寒潮。
这种极端天气变化对人体健康构成多重威胁。首先是冻伤风险,当人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手、脚、耳朵和鼻子等肢体远端或外露部位容易出现冻伤。症状包括局部皮肤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严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
其次是失温症,长时间暴露在极冷的温度下,体温下降过快导致人体深部温度低于35℃的状态,可出现寒战、感觉减退、呼吸心跳减缓等表现,严重时还会失去意识。
此外,寒冷天气还会诱发原有疾病加重。寒冷可促使血管收缩,加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症状;诱发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增加;为病原体入侵提供有利条件,诱发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潮湿阴冷的天气还可能引发精神心理疾患。
重点人群需特别关注
在断崖式降温中,以下三类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敏感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等,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寒冷影响。
患有基础性疾病、行动不便的人群: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及肾脏疾病、精神心理疾患人员等,寒冷天气会加重病情。
特定职业人群:如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他们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更容易受到寒冷侵袭。
科学防护,安然度寒
面对断崖式降温,科学防护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健康防护建议:
尽量减少外出。根据天气预报预警提示合理规划出行安排。必须外出时需增添衣物,使用雨具、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尽可能缩短户外活动时间、减小活动强度。尤其注意减少车辆外出,及时关注机场、高速公路等的交通信息。
居家安全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可提前购置御寒保暖用品。正确使用室内供暖措施,选择适当时段合理通风,防止火灾及一氧化碳中毒发生。适当储备足够的食物、水和其他必需物资,以减少外出。
降低外出安全风险。外出行走采取防滑措施,不穿硬底或光滑底的鞋,小心慢行,谨防跌倒。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和老旧建筑物、老树等不安全的区域,避免砸伤。远离结冰的水面,以免跌落水中。
增强健康意识。注意饮食,补充能量,适当补充温水,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的饮品,避免醉酒露宿街头。若出现颤抖、肢体麻木、口齿不清等症状,应立刻转移到室内温暖处,保持衣物干燥,优先为身体中心部位(胸部、颈部、头部和腹股沟)取暖;若冻伤、身体失温症状进一步加重,应立即拨打120或999寻求紧急医疗救助。
基础疾病患者应按医生建议规律用药,确保常用药物存量充足,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重点人群需保持与家人、邻居或朋友的联系,确保有需要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结语
面对断崖式降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通过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寒冷天气带来的健康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健康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