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协作者:抗疫一线的社会工作先锋
北京市协作者:抗疫一线的社会工作先锋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上下进入紧急状态。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间办公室里,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协作者”)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讨论着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他们深知,疫情之下,最脆弱的群体往往是那些平时就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农民工、流动儿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些群体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更容易陷入困境。
协作者迅速行动起来,启动了农民工抗疫救援行动。这是一场持续了三年的持久战,也是一次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全方位考验。
从紧急救援到系统干预
疫情初期,协作者首先关注的是最紧迫的生存需求。他们紧急采购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分发给困境农民工家庭。同时,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健康手册,并开展相关培训。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却为许多家庭筑起了第一道防护墙。
但协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物资发放。他们深知,要真正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干预。为此,协作者建立了动态需求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需求评估报告。三年间,共发布了17个需求评估报告,其中8个专门针对困境农民工家庭。这些报告不仅揭示了疫情下农民工家庭面临的多重挑战,更为后续的精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协作者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服务创新方面,协作者不仅关注物质援助,更注重精神关怀。他们发现,流动儿童在疫情期间面临学习、营养健康、精神和空间使用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其中,1/4的困境流动儿童缺乏居家在线学习的条件,处于隐性失学状态。针对这一问题,协作者推出了“协作者童缘——社区儿童之家”项目,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
在研究倡导方面,协作者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他们撰写的《脆弱与潜能——疫情下农民工家庭调查报告》被中国社会工作英文期刊收录,《跨越17年的抗疫救援——透过“协作者”看社会组织如何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发表在《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1)》。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也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专业支持方面,协作者通过协作者学堂、“公益1+1”资助行动等项目,为一线社会工作者和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和资源对接服务。疫情期间,他们为社会组织提供了2414次咨询服务,帮助更多机构提升灾害管理能力。
突破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
协作者的实践是对传统社会工作面临挑战的有力回应。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协作者通过行动研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优化。他们发布的多份研究报告,不仅填补了理论空白,更为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协作者通过协作者学堂等项目,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提升其实务能力。同时,他们还通过“公益1+1”资助行动,为初创期和中小型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推动整个行业的专业发展。
面对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失衡的挑战,协作者通过研究倡导和专业支持,积极构建政社合作的平台。他们将研究成果递交给相关部门,推动政策改善;同时,通过培训和咨询,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使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启示与展望
协作者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工作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不仅能够提供紧急救援,更能够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倡导,推动社会变革。这种“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年,协作者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开展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2311次,累计服务111081人次,通过公众教育和倡导传播服务超过263.7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改变的命运,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生动体现。
协作者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用行动证明,社会工作不是简单的助人活动,而是一项需要专业能力、研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事业。在未来的道路上,协作者将继续秉持“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的理念,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