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发布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护指南
国家疾控局发布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护指南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根据国家疾控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流感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上升趋缓,预计1月中下旬流感活动水平可能会逐步下降。但专家表示,预计今年冬春季仍将呈现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叠加流行态势。因此,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尤为重要。
常见的冬季呼吸道传染病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
流感(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达39~40℃)、肌肉酸痛、咳嗽、咽痛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初期表现为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发热、咳嗽等,后续咳嗽逐渐加重,以夜晚为主。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早期局限于上呼吸道,如鼻塞、流涕和咳嗽等,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消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咽干、咽痛、乏力等。
科学防护措施
针对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态势,国家疾控局发布了详细的防护建议: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发病和重症的风险。建议6~59月龄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照顾婴幼儿人员、学校或养老机构等场所人员、医务工作者等人群更应加强疫苗接种。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到人员密集、通风不畅的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病毒在室内的积聚。
健康出行:出行前,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和天气情况;备好口罩、消毒湿巾、免洗手消毒液;境外旅行人员需做好个人健康申报;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积极接种新冠、流感、肺炎球菌疫苗;如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建议居家休息,推迟出行。
重视症状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居家休息。如发现病情加重,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都要规范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特别提醒
不推荐“预防性”用药:对于健康成人和儿童,不推荐“预防性”服用药物。建议公众尽量以接种疫苗、加强个人防护来预防。
及时就医:出现流感症状怎么办?健康人如出现低热、流鼻涕等症状可以先观察,在家好好休息,对症治疗即可;如出现高热、头痛、四肢酸痛明显,建议到发热门诊就诊,或选择病毒检测试剂,若确认是甲流阳性,在医生指导下可选择抗甲流药物,如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婴幼儿、高龄老人或有较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尽早检测或就诊。
持续监测:疾控部门持续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在全国选择了1041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医院,根据监测结果向社会多频次发布相关健康提示和科普知识。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但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度过一个健康、祥和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