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狂徒张三揭秘:克氏针正确操作指南
骨外狂徒张三揭秘:克氏针正确操作指南
在骨科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医生正紧张地准备着一台复杂的骨折手术。手术台上躺着一位因意外摔倒导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主刀医生沉着地指挥着团队,而这位年轻医生则负责一项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任务——使用克氏针进行骨折固定。这根细细的金属针,将决定手术的成败。
克氏针(Kirschner wire,简称K-wire)是骨科手术中最常用的内固定材料之一,主要用于固定短小骨折或撕脱性骨折等应力较小的骨折,以及作为临时固定工具。其规格多样,长度一般为20厘米左右,直径范围从0.5毫米到4毫米不等。克氏针主要由不锈钢或钛合金制成,分为螺纹型和光杆型,设计上包括头部、针体和尾部,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类型。
手术前准备
在手术开始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克氏针型号。对于大多数骨折手术,直径在1-2毫米的克氏针最为常用。使用前需根据说明书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手术安全。
手术操作步骤
定位与消毒:首先对骨折部位进行精确的定位,使用标记笔在皮肤上标出进针点。然后对整个手术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铺上无菌手术巾。
钻孔与插入: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在助手维持牵引状况下,于三角肌止点处与肱骨干轴线成角 20°~30°逆行置入3枚直径 2.5mm末端带有螺纹的克氏针(进针点切勿过低,以免误伤桡神经)至肱骨头中心再到到达软骨下骨。检查克氏针固定的稳定程度,固定满意后将针尾剪断并埋于皮下。
固定与检查:克氏针插入后,需要通过X光或C型臂透视确认位置是否准确。确保骨折端稳定后,将克氏针的尾部剪断并埋于皮下,避免突出皮肤表面造成感染风险。
术后复查与取出:术后定期进行X光复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通常在骨折初步愈合后(3-4周)即可拔除克氏针。拔针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局部麻醉后用小镊子夹住针尾轻轻拔出即可。
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进针方向:理论是45°,操作时候并不容易掌握。关键是逆行钻出时候,钻根针时候,要用另外的克氏针塞入髓腔里面、顶住,挤满髓腔再钻则方向容易掌握,而且克氏针不会滑。同样方法钻第二根克氏针。钻后复位骨折后,依次顺行钻出。
避免反复钻孔:反复钻孔容易导致骨质松动,影响固定效果。因此,医生需要在术前精确测量,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和克氏针长度,尽量一次成功。
注意神经保护:在手指骨折固定时,克氏针应从指伸肌腱的两侧、偏背侧钻出,以免影响关节运动。同时要避免损伤桡神经。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对恢复至关重要。但刚开始时不能太用力,因为骨折愈合尚不坚固。
常见问题解答
问:克氏针固定后患者能否正常活动?
答:克氏针固定后,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问:克氏针固定是否会影响骨折愈合时间?
答:克氏针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环境,有利于骨折愈合。但如果固定不当或过紧,反而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延缓愈合。
问:克氏针固定后是否需要住院?
答:大多数情况下,克氏针固定手术可以在门诊完成,无需住院。但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愈合情况。
克氏针作为骨科手术中最常用的内固定材料之一,其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年轻医生们一定能掌握这门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