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钦:从早六晚十到奥运冠军,揭秘国乒新星的训练日常
王楚钦:从早六晚十到奥运冠军,揭秘国乒新星的训练日常
2024年7月30日晚,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现场,中国组合王楚钦/孙颖莎以4比2力克日本组合张本智和/早田希娜,为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本届奥运会首金。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王楚钦激动地振臂高呼:“我想用生命换这枚金牌,我做到了!”
这枚金牌的背后,是王楚钦近两年来每天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的高强度训练。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量,他坚持了整整两年。作为国乒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楚钦不仅要参加混双比赛,还肩负着单打和团体赛的重任。为了在奥运会上实现突破,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混双项目的训练中。
在训练内容上,王楚钦特别注重发球和接发球技术的提升。作为左手横板弧圈结合快攻型选手,他的发球技术极具特色。为了增加发球的爆发力,他常常压低肩膀,使得对手难以准确判断发球的落点。这种特殊的发球姿势甚至让一些对手误以为他使用了遮挡发球。在备战期间,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练习发球和接发球,甚至放在优先于进食之前。
然而,高强度的训练也带来了身体上的挑战。长期的发球训练导致王楚钦出现驼背现象,肩部也有所变形。在奥运赛场上,他不仅要面对对手的挑战,还要克服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疲劳。在混双、单打和团体赛三项赛事的重压下,他的身体反应和精神状态都超出了预期,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最大的遗憾是自己没有适应得了奥运会三项的这个量。”
巴黎奥运会后,王楚钦经历了一段低潮期。在WTT澳门冠军赛上,他的表现远低于预期。面对赛场上的挫折,他一度陷入负能量的漩涡。但这位年轻的国手没有被困难击倒,他选择重新调整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的训练中。他明白:“乒乓球赛场上需要的是一个瞬间的反应,可能在某个瞬间,你的念头没有那么坚决和果断,就会给对手很多的空间去压制你。”
如今,王楚钦已经走出了低潮期,将目光投向了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他表示:“这四年里,还有大大小小的比赛,所以只有不断的用成绩去看到自己的进步,让自己变得成熟了,才会有信心面对洛杉矶奥运会。”这位24岁的年轻选手,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