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客家围屋:千年文化瑰宝的传承与新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客家围屋:千年文化瑰宝的传承与新生

引用
百度
7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2%E5%AE%B6/10249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2%E5%AE%B6%E6%9C%8D%E9%A5%B0/4337894
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0/19/54793027_1134586248.shtml
4.
http://www.ddjiangxi.com/system/2024/05/10/020493313.shtml
5.
https://scsqw.cn/whzh/slzc1/content_160829
6.
https://www.wsp-publishing.com/zh/article/doi/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02.20240803/
7.
https://www.jnr.ac.cn/CN/10.31497/zrzyxb.20240808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有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它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精湛的建筑技艺,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就是客家围屋。作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围屋以其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结构、严谨的防御设计和精妙的空间布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01

围屋的建筑特色:防御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式主要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围屋以一个圆形院落为核心,四周环绕房屋,形成封闭的居住空间;方形围屋则以四周围墙围合,构成方形院落。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还满足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需求。

围屋的防御性设计尤为突出。厚重的墙壁和坚固的门窗能够有效抵御外部侵袭,内部则设有多个入口和通道,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撤离。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安全需求。

客家围屋通常是多层楼房,合理的楼层分布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底层一般用于储藏和工作,中层用于家庭生活,而顶层则用于休息和观景。这种设计既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也满足了不同的生活需求。

02

历史渊源:千年迁徙孕育独特文化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从中原地区南迁至赣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赣南被誉为“客家摇篮”,其历史根源深厚,客家人历经千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客家民系。

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半坡时期的村落布局,明代时期兴盛并在清代达到巅峰,如今仍保存着600多座,主要分布在赣州市的龙南、定南、全南等地。

03

文化传承:不只是建筑,更是精神家园

围屋不仅是客家人生活的居所,更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围屋内的雕刻、装饰等细节,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围屋的保护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

定南县的车步虎形围、明远第围和太公八角围等围屋,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魅力。

04

当代保护: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在当代,客家围屋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以定南客家古城为例,这座拥有450多年历史的古城,通过活态保护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

古城内,清代进士钟一诚手书的“锄经种字”匾依然镶嵌在门楣,嵌入厚厚城墙里的“敬惜字纸”炉,县衙门口竖立的戒石,“像赣州府文庙一样气派”的孔庙……它们就是一个个会“说话”的文物,向人们讲述着客家古城的点滴过往。

法国游客在客家古城了解客家美食铁勺粄的制作过程。

活态保护赋新城

游览明代古街巷、品尝客家美食、观赏客家非遗民俗表演……“五一”假期,游客们穿梭于古城中各具特色的景点打卡,不亦乐乎。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客家古城就像一颗遗落尘埃的明珠,散发着历史文化的光芒,却“藏在深闺人未识”,直至到2019年,其所在地老城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客家古城面临新时代的发展抉择。2021年,定南县以明代客家县城为依托,全力打造文旅综合体客家古城。

如何让客家古城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定南始终坚持活态保护的原则。

“活”在修旧如旧的传承。修缮古城门、古庙、古塔、古井、古街、古民居等,重建县衙、城墙、关帝庙、钟楼、文昌阁等古建筑,基本保留了古城九街五巷布局,较好地恢复了古城历史面貌。

“活”在与时俱进的融合。对项目内原有民居及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结合定南瑞狮、赣南采茶戏等非遗,丰富了美食街、文创街、国风剧场、衙门酒吧、“湾区后街”等业态,常态性开展文创设计、表演传习等活动,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古城的“活”还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处处可见升腾起的人间烟火味。

今年50岁的廖建东,从小在古城长大,景区未建之前他在这里开了9年豆腐坊。因为豆腐做得好,景区建设之时就把他的豆腐坊规划在内,没有让他搬迁出景区。“没想过自己的家会变成景区,更没想到以前做菜吃的豆腐,如今会变成旅游美食。”廖建东说。

游客来了,豆腐坊也不能只卖豆腐了。每天为游客提供豆腐花、豆浆、白豆腐、干炸豆腐、酒豆腐等美食,感兴趣的还可以到后面的院子里体验做豆腐。“五一”假期,廖建东的豆腐坊每天营业额都有近4000元。

如今,在客家古城,像廖建东这样吃上旅游饭的古城人不在少数,他们原本是外出务工或在村里务农的村民。据统计,老城村村民在古城景区就业创业的有125人,他们有的经营客家特色小吃,有的在景区务工上班,有的则为景区提供各类农产品。

从古色古香的古城古迹,到富有客家特色的民俗及美食,再到客家人栖居的生活场景,客家古城被外界贴上了客家世界现存唯一一座“活着的古县城”的标签。

省级非遗项目定南瑞狮在客家古城展演。

客家文旅享名城

“看到了熟悉的客家建筑,品尝了赣南客家小吃,还体验了非遗扎染手工,这里客家文化浓厚,还感受到了家人般的礼遇热情。”近日,百余位香港游客畅游古城,香港华商旅游协会主席林浩辉直言,游览古城时总能找到客家人回家的感觉。

古城之所以称“客家古城”,不仅仅是它地处赣南客家人聚居区域,更多是这里浸润着客家的文化。

勤劳是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品质。在客家古城,一道道美食便是最好的见证。铁勺粄、烫皮、灰水粄,这些美食制作技艺均来自客家人对稻米的孜孜追求,通过勤劳双手,以不同方式做出客家特色食品。再如,省级非遗项目酸酒鸭制作技艺,虽然制作程序繁琐,却折射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用饮食调理的方式适应南北方的环境差异。

包容是客家人另一个突出的特质。行走在客家古城,多样化的文旅文化元素在这里有机融合。杨丽渠是四川人,她在古城经营了一家手工扎染坊,每到节假日,前来体验扎染的游客络绎不绝。离染坊不远的客家文化馆,展列着定南客家非遗民俗物件,其中国家级非遗赣南客家服饰,总能让游客把它与扎染服饰进行对比,感受到不同的服饰文化。

新疆克州青少年在客家古城体验扎染。

其实,在客家古城,体现客家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勤奋拼搏、开放包容的特性本质,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的人和事还有不少。拂去历史尘埃,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让不少游客的目光与客家人的先辈在此相遇,成为架起一座连通客家世界的桥梁。

在景区门口,一块刻有“客家古城”四个大字的巨石屹立一旁,题字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客家古城地处赣粤边界,粤、港不少居民均属客家民系,与赣南客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山水相连结缘,以文化相承同源,乘借文旅风帆,古城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微度假”目的地。

如今,着眼“近程、易到、高频”等“微度假”的特点,客家古城除了全面打造民宿、乡村休闲等项目,还积极融合县域内的红色、绿色、古色等旅游资源,形成一条珍珠串式的精品客家旅游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微度假”。

从历史走来,古城镌刻着客家文化的隽永基因;以当下为题,古城正书写着古今碰撞的“诗和远方”新答卷;向未来出发,历经岁月涤荡的古城,将不断上演文化传承与产业共荣的精彩篇章。

客家围屋不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客家人对家的眷恋,对安全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让我们一起走进客家围屋,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聆听客家人千年传承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