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铃铛舞:跳动的脉搏,独特的生命礼赞
彝族铃铛舞:跳动的脉搏,独特的生命礼赞
彝族铃铛舞:跳动的脉搏,独特的生命礼赞
在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彝族铃铛舞。这种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2008年,彝族铃铛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渊源:从战马嘶鸣到祭祀仪式
彝族铃铛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即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据考证,这种舞蹈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乌蒙山区的彝族聚居区。当时,彝族先民崇尚养马,战马的辔头上都会配有铜铃。在祭祀仪式中,部下会组织兵马队伍和歌舞队,通过摇响马铃来控制节奏,这种独特的舞蹈形式由此得名。
关于铃铛舞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更为悲壮。相传在战乱时期,彝族祖先在战场上伤亡惨重。为了安定人心,领头人会用马铃铛有节奏地摇响,让后面的队伍相信伤亡人数不大,鼓舞士气。这种战状舞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用于安抚战死沙场的勇士灵魂。
艺术特色:雄浑悲壮的舞蹈语言
彝族铃铛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而富有魅力。舞者以腰部为轴,左右来回旋拧,双臂向两侧甩摆,转腕摇铃,双膝微微弯曲,一走一停,缓步而行。时而抬首后仰,时而弓步前倾,时而又转体变位,作二人靠背。整个舞蹈动作雄浑悲壮、豪放粗犷,充分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音乐方面,铃铛舞主要依靠舞者手中的马铃声来统一节奏和动作。舞蹈开始前,由一名舞者高唱《角嗬呃》号子,唱后即起舞。舞蹈进行中无音乐伴奏,主要靠舞者摇响手中的马铃声来统一节奏和动作,唢呐、锣鼓等只作间隙的吹奏和敲击。
传承保护:古老艺术的现代新生
彝族铃铛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铃铛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苏万朝,带领徒弟们走进赫章一中、民中以及可乐中学等校园,开展铃铛舞教学,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随着毕节文旅融合发展的推进,铃铛舞被搬上舞台表演,不仅广泛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市内外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苏万朝还手把手带徒弟,教授完整的传统的彝族铃铛舞。现在,在苏万朝的影响下,他的6个孙儿基本上都会跳铃铛舞了。“孙儿们正在上学,每逢假期我就会教他们,我要把这个铃铛舞一直传承下去......”
文化价值:生命礼赞与民族记忆
彝族铃铛舞历经2800余年的历史沧桑,依然保持着原生状态。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彝族历史教科书。舞蹈中记录了彝族先民在生存繁衍过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然后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壮阔画面。铃铛舞蕴含着厚重的彝族文化,具有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
在当今社会,彝族铃铛舞不仅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永远不应松懈。正如苏万朝所说:“我们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接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