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摊经济: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管理
上海地摊经济: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管理
2023年夏天,上海浦星公路旁的中欧街夜市悄然走红。这里不仅没有传统夜市的“脏乱差”,反而以其整齐规范的管理赢得了周边居民的喜爱。最多时,这里聚集了200多个摊位,每天吸引大量市民前来打卡,成为沪上最火的头部市集之一。
然而,仅仅一年后,这座曾经人气爆棚的夜市却黯然关停。从月入10万元到日赚几十元,从灯火通明到黑灯瞎火,中欧街夜市的兴衰,折射出上海地摊经济发展的复杂现状。
政策春风拂面
2024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明确表示地摊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随后,全国20多个城市积极响应,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让地摊经济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相融合。
在政策层面,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新推出的8.0版政策强调政策的实用性和精准性,力求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这种“放管服”改革的思路,也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成功案例:约克林烘焙的创新之路
在地摊经济的浪潮中,约克林烘焙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脱颖而出。这家以瑞士卷闻名的烘焙品牌,通过地摊的形式,让更多人能够品尝到他们的美味。
在地摊上,你可以看到各种口味的瑞士卷,有经典的巧克力味、草莓味,还有创新的抹茶味、榴莲味等等。每一款都有着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而且,约克林烘焙的地摊经济非常实惠,价格亲民,让你能够轻松享受美味。无论是作为早餐、下午茶还是夜宵,都是绝佳的选择。
挑战与困境
然而,并非所有的地摊故事都如此美好。中欧街夜市的衰落,揭示了地摊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
首先是管理难题。中欧街夜市的摊主刘伟回忆说,夜市经常出现跳闸断电的情况,有时甚至会突然接到关停通知。一位美食摊主表示:“从今年4月份起,经常会遇到跳闸的问题,那段时间我也在考虑要不要换个市集,会去不同地方摆摊,中欧街这里是偶尔来一下,结果来了三次,跳闸三次。”
其次是成本上升。摊位租金从最初的3500元涨至7000元,加上每月400元的电费和300元的垃圾管理费,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一位摊主算了一笔账:“做美食的设备需要占据2个摊位的位置,租金是一个月7000元,有时候挤一挤,只租一个也要3500元一个月,再加上每个月400元左右的电费,300元的垃圾管理费,每月成本最低也要4500多元。”
竞争加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市集涌现,顾客被分流,摊主的收入大幅下滑。刘伟说:“2023年最火的时候,一天卖掉300份锅包肉,一个月能赚10万元;一年过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市集,大家的选择也变多了,不过有时候一天还是能卖掉100份,虽然赚得大概是去年的一半,但能赚到2万左右,已经满足;今年7月份,明显看到市集上的收入滑坡式下降,有时候一天赚100元,甚至隔壁的摊位,一天只进账几十元。”
未来展望:精细化管理是关键
面对这些挑战,上海正在探索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和从业资格条件,规范地摊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管理和服务。
正如一位摊主所说:“现在,我的店面还在市集旁,但是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按照我们的喜好装修成了东北餐馆的样子,后厨也能保证干净卫生。”这种从地摊到实体店铺的转型,或许正是地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政策的春风中,上海的地摊经济正经历着阵痛与蜕变。如何在保持城市整洁有序的同时,让地摊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将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