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盲盒竟是孩子的“赌博陷阱”
警惕!盲盒竟是孩子的“赌博陷阱”
“妈妈,我想再买一包卡牌,就一包!”放学路上,8岁的小明再次向妈妈提出了请求。手里已经拿着好几包卡牌的他,眼神里满是期待。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国各地的校园周边上演。
近年来,以“盲盒”形式销售的卡牌成为了孩子们的新宠。这些卡牌通常以热门IP为主题,如“小马宝莉”、“奥特曼”等,通过“抽卡”的方式获得。一张稀有卡牌,可能让拥有者成为同学羡慕的对象,而为了抽到心仪的卡牌,孩子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盲盒消费:从“小众爱好”到“校园风潮”
在天津市南开区的一家文具店,记者看到一列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卡牌盲盒。“这是新出的一套‘小马宝莉卡’,目前最畅销,一盒30包60元。”文具店负责人周先生说,昨天刚进了一箱货,今天只剩几盒。类似的情景在全国各地的校园周边屡见不鲜。
这些卡牌盲盒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据媒体报道,2024年初,仅“小马宝莉”卡牌在电商平台的单店月销量就达到200万件。其生产商卡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公司共售出22亿张卡片,营收达到41.31亿元。
盲盒与赌博:一念之差的“成瘾机制”
盲盒消费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风靡校园?其核心在于“抽卡”机制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类似于赌博的射幸行为,极易引发成瘾心理。
“有时候为了抽到想要的那张卡,就会反复购买。”一名小学生坦言。这种为了获得稀有物品而不断投入的心理,与赌博中的“以小博大”如出一辙。更有甚者,一些商家通过炒作稀有卡牌,将其价格炒至数千元,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赌博性质。
谁在助推这轮“消费狂欢”?
在这场席卷校园的盲盒热潮中,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了这场“消费狂欢”。
商家营销策略:通过设置复杂的等级体系和不断推出新系列,商家成功营造了“永远集不齐”的氛围。以“小马宝莉卡”为例,其卡牌被分为10元辉月包、5元彩虹包、2元趣影包三种,其中最稀有的“黑背”卡更是难得一见。
社交属性驱动:在校园里,卡牌成为了孩子们社交的重要媒介。“班上的孩子经常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讨论卡牌,拥有稀缺卡片的孩子会受到其他孩子的羡慕甚至崇拜。”一位小学老师表示。
监管漏洞:尽管《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无论是线上直播间还是线下店铺,未成年人购买盲盒都“畅通无阻”。
盲盒消费:不只是经济问题
盲盒消费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金钱层面。多位家长反映,孩子为了抽到稀有卡牌,不仅花费大量零用钱,甚至出现偷拿家长钱、借钱购买等行为。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因沉迷盲盒而影响学习,产生虚荣攀比心理。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容易被诱导产生不符合自身行为能力的消费,甚至形成情感依赖。”天津世川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晗表示,这种消费行为还可能带来法律风险。
如何破解“盲盒困局”?
面对愈演愈烈的盲盒消费热潮,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及时进行引导。通过开展家庭理财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学校应将盲盒消费纳入校园安全教育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盲盒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违规销售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网络平台应完善直播规范,防止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性质的直播活动。
“小卡片”市场火爆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未成年人消费观念和心理发展的新挑战。正如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所说:“互联网时代,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应加强研究出现的新现象、新苗头并及时规范。”
面对这场席卷校园的盲盒热潮,我们需要的是多方联动、综合施策。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远离这些看似无害却暗藏风险的“赌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