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北师大:学历教育如何成就文学大师?
莫言与北师大:学历教育如何成就文学大师?
2012年,莫言因其“以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位从山东高密走出的作家,其文学之路的转折点,正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接受的系统文学教育。
北师大:莫言文学之路的转折点
1991年,莫言进入北师大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学习,并于同年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这段经历对莫言的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北师大,莫言不仅接受了系统的文学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伙伴,包括余华、苏童等后来同样成为著名作家的同学们。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为莫言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北师大文学创作专业的独特培养模式
北师大文学院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院系之一,其文学创作专业的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包括多位著名作家和学者。课程设置全面且深入,涵盖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多个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文学理论基础。
此外,学院还设有多个科研平台,如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学历教育:文学创作的助推器
《作家何以养成》一书对鲁迅文学院及其前身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70余年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研究显示,这类文学教育机构在作家培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这些机构不仅传授了文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作家的创作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历教育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能提供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帮助作家建立扎实的文学功底,还能通过专业训练提升作家的创作技巧。正如《作家何以养成》所指出的,创意写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通过对鲁院历史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创意写作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为未来的文学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自学成才vs学历教育:两条通往成功的路径
虽然学历教育对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但也有不少作家是通过自学成才的。以张爱玲为例,她虽然曾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等名校,但其文学成就更多是通过个人努力和天赋获得的。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大臣张佩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她自幼在上海接受双语教育,1943年至1945年间在日占时期的上海取得高度文学成就。1950年后因政治压力迁居香港,后又迁居美国。她的主要写作风格被归类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经常描绘人际关系和社会变化的复杂性,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然而,即使是自学成才的作家,其成长过程也离不开阅读、思考和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历教育提供的系统训练和学术资源,无疑为作家的成长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它不仅能帮助作家建立全面的文学知识体系,还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交流平台,让作家在相互切磋中不断提升。
结语
莫言在北师大的学习经历,为我们展示了学历教育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文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作家能够更好地掌握创作技巧,提升文学素养。当然,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并非完全取决于学历,个人的天赋、努力和生活阅历同样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系统的学历教育为作家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帮助他们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