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新与隐私保护:企业如何找到平衡?
AI创新与隐私保护:企业如何找到平衡?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个人数据隐私的担忧日益加剧。据统计,高达85%的用户对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表示担忧。这种担忧不仅影响了用户对AI产品的信任度,也促使科技公司重新思考其数据处理方式。如何在推动AI创新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企业实践:以荣耀为例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全球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官马兵表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是AI业务的基础。荣耀提出的人工智能开发PFAST原则,即隐私(Privacy)、公平与公正(Fairness and Justice)、可归责(Accountability)、安全与可靠性(Security and Reliability)、透明度和可控性(Transparency and Controllability),贯穿于AI数据治理、模型治理和服务治理的业务活动中。
在具体实践中,荣耀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用户数据安全。例如,其自研的大模型经过量化压缩后实现端侧流畅运行,确保“敏感数据不出端”。同时,基于“两锁一芯”技术对模型进行硬件级加密保护,并运行在设备的独立空间中,有效防止模型被篡改和替换。
技术解决方案:构建安全防护体系
企业在使用AI技术时,需要建立全面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以下是一些已被广泛认可的最佳实践:
数据匿名化:在输入提示词或问题时,删除可识别信息,确保数据匿名化。例如,删除或更改任何个人标识符,如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或敏感的商业信息。
输入和输出监控:对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监控,并审查输出内容,防止无意中泄露敏感信息。通过部署监控工具,跟踪和记录哪些数据被输入到生成式AI工具中,以及生成了哪些结果。
访问控制:根据公司内部角色限制对生成式AI平台的访问。只允许授权人员使用,特别是在处理敏感数据时。维护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日志,记录谁访问/使用了生成式AI工具,输入了什么数据以及生成的输出,以确保问责制。
使用安全API:确保通过API与生成式AI平台的所有交互都使用安全协议(例如TLS)加密,以防止数据劫持。实现速率限制、IP白名单等控制,以确保API访问安全。
自定义AI模型: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生成式AI模型部署在私有的本地服务器或公司控制的安全云环境中,以限制对第三方暴露的风险。
合同保障:如果使用第三方生成式AI服务,确保合同包含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条款,指定供应商不得使用或保留公司数据超出约定目的。
员工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对数据泄露风险的认识,宣贯安全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最佳实践。教育员工了解人工智能生成的网络钓鱼攻击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识别它们。
用户态度: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考量
根据Pew研究中心的调查,81%的美国人对企业的数据使用行为感到不安,71%的美国人对政府的数据使用行为感到不安。这种担忧不仅限于成年人,儿童的网络隐私信息也引发广泛关注。约89%的人非常担心社交媒体平台、广告商和使用儿童数据的游戏应用程序知晓儿童的个人信息。
此外,大多数美国人(85%)表示,父母对保护儿童的网络隐私信息负有很大责任,59%的人认为科技公司负有责任,46%的人认为政府负有责任。针对政府监管力度的问题,两党都支持对公司如何处理人们的数据进行更多监管,只有7%的人认为应该减少监管。
未来展望:平衡创新与隐私保护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在创新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企业应该:
建立透明机制:让用户了解其数据如何被使用,提供清晰的隐私政策说明。
增强用户控制权:让用户能够选择是否参与数据收集,以及如何使用其数据。
持续优化技术:开发更先进的隐私保护技术,如同态加密、联邦学习等。
加强行业合作:与业界同仁共同制定隐私保护标准,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重视用户反馈:倾听用户声音,及时调整隐私保护策略。
在AI时代,隐私保护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在确保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AI创新才能真正造福社会,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