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央视再谈“粉发女孩”: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央视再谈“粉发女孩”: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引用
中国经济网
10
来源
1.
http://views.ce.cn/view/ent/202411/06/t20241106_39193995.s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BA6KND0528N3L3.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06A040PJ00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B4RRIT05566MXE.html
5.
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24_511666.html
6.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4/t20240416_5746381.shtml
7.
https://hr.edu.cn/xueshu/202404/t20240426_2601370.shtml
8.
https://news.dayoo.com/china/202409/13/139997_54717605.htm
9.
https://ipc.court.gov.cn/zh-cn/news/view-2854.html
10.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8/id/8053284.shtml

近日,央视新闻推出《向网络暴力亮剑》系列微视频,其中报道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浙江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染了一头粉发、带着硕士录取通知书去看望病床上的爷爷,而遭遇网络污言秽语,最终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起悲剧揭示了网络暴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巨大破坏力。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沟通和信息获取。然而,网络的双刃剑特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网络暴力问题,它像一股潜行的暗流,侵蚀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和个体的心理防线。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65.3%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或周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近年来,因网暴而抑郁甚至自杀的事件已发生了数起,我们为这些鲜活的生命惋惜,更激起了对网暴者的愤怒。

网络暴力的产生并非偶然。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让许多网民得以积极参与相关议题的讨论,这在一方面有助于公众表达权的实现。但是,我们要清晰地看到,网络的隐匿性也让公众缺少一份直接的责任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只是参与了讨论,并不觉得自己发表的言论能带来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暴力的产生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固化的刻板印象。他们用自己浅薄单一的价值观去捆绑与之不符的个体并对其进行审判,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差异的包容性亟待提高。我们应该用更开放的胸襟去尊重差异和个性,才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面对网络暴力,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依法严惩网络诽谤、网络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恶意营销炒作、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等行为,并规定了网络暴力犯罪的五种依法从重情形。此外,针对网络侮辱、诽谤自诉案件受害人取证难的问题,《意见》也作出了相应规定。《意见》出台后,2023年适用公诉程序的网络诽谤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3%,有罪判决人数同比增长102.4%。

然而,仅通过个体层面的法律责任追究并不足以有效预防和阻止网络暴力。信息传播上匿名性心理的去抑制化效应、“沉默的螺旋”效应和拟态环境,使得网络暴力的形成呈现多阶段性。因此,需要从风险治理的视角切入,着眼于预防、控制和降低网络暴力形成过程中特定阶段的风险放大和风险损害,尽可能预防和避免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

2019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确立了网络暴力治理的基本框架,包括违法信息、不良信息的界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的主体责任,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的义务等。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等多方面重要措施。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系统规定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网络暴力信息监测预警、网络暴力信息处置和保护机制等。以上法律文件的出台将网络暴力治理从事后阶段向前延伸至事中、事前阶段。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司法守住法治底线的基础上,建立以网络暴力信息为治理对象、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的政府规制与平台治理机制,构筑起有效的网络暴力治理体系。

作为普通网民,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应保持冷静,不轻易回应恶意言论。回应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争论和攻击。在受到网络暴力困扰时,我们可以向亲友或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分享感受,获得理解和帮助。对于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我们可以选择向相关平台或机构举报,让他们进行处理。

此外,我们还应倡导网络文明,鼓励正面的网络行为和言论。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意识到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当我们遇到不实信息时,应主动举报和抵制,而不是盲目转发和传播。

总的来说,面对谣言和网络暴力,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