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专家揭秘:这些助眠方法反而让你睡得更差
北大六院专家揭秘:这些助眠方法反而让你睡得更差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孙伟最新研究显示,青少年失眠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69.3%的青少年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更是指出,高达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当代青少年面临的严峻睡眠危机。
助眠误区大盘点
在追求良好睡眠的道路上,许多人往往陷入了一些看似合理却实则有害的误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常见的错误助眠方法。
睡前玩手机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手机已成为许多人睡前的必备伴侣。然而,这种习惯却可能正在悄悄破坏你的睡眠质量。孙伟主任指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关键激素。当其分泌受到干扰时,人就会难以入睡,甚至导致失眠。
喝酒助眠
有人认为睡前小酌一杯可以帮助快速入睡,但这种做法其实弊大于利。酒精虽然能让人产生困意,但会显著降低睡眠质量。它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夜间频繁醒来,使深度睡眠时间减少,从而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提前上床酝酿睡意
有些人习惯在感到困倦之前就上床躺着,试图“酝酿”睡意。然而,这种做法反而可能导致失眠。孙伟主任建议,只有在真正感到困倦时才应该上床睡觉,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以免大脑形成错误的条件反射。
周末补觉
现代人常常在工作日牺牲睡眠时间,寄希望于周末补觉。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导致长期睡眠质量下降。专家建议,保持每天相对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时间,才能真正改善睡眠状况。
科学助眠方法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改善睡眠质量呢?孙伟主任给出了以下科学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这种规律性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生物钟,让身体形成良好的睡眠节律。
优化睡眠环境
确保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减少噪音和光线干扰。这些看似简单的环境因素,对睡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放松身心
睡前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接触刺激性内容,如紧张的小说或电视节目。
适量运动
白天适度锻炼可以显著改善夜间睡眠质量。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适得其反。
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仍无法改善睡眠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睡眠问题看似平常,但长期失眠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睡眠健康,科学对待睡眠问题,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