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岭村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智慧茶园里的科技革命
董家岭村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智慧茶园里的科技革命
在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铺镇董家岭村,一场春雨过后,500亩茶园披上了一层新绿。茶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细嫩的新芽。这片茶园不仅承载着村民们的致富希望,更是当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董家岭村通过引进现代农业项目,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转型。最引人注目的是智慧茶园的建设。走进去年刚建成的益阳桥分厂智慧茶园,5G+智慧茶园灌溉软件平台、茶园环境科技监测、可视农业观测站及苗情监测、农业植保科技监测等科技设备一应俱全。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APP上轻轻一点,就能完成茶园的自动灌溉、水肥一体化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
“前期的改良和后期的覆膜让茶树茁壮成长。”赤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舒湘林介绍道,“双重保障”有效降低了极端天气对茶园的影响,目前全市茶园已覆膜约5000亩,建设了500亩的智慧茶园。
农业现代化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茶农王清平承包的500亩茶园,通过低产改造和科技投入,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他感慨地说:“低产茶园改造每亩有近3000元的补贴,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我们种茶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除了茶叶种植,董家岭村还积极探索“稻虾共作”等新型种养模式。在柳山湖镇团山村,村党总支书记张尚伟骄傲地介绍:“去年,村里靠卖虾卖了近2000万!” 全村100多户虾农因虾而富,一条稻虾产业链正徐徐铺开。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中伙铺镇安丰村,全国人大代表、返乡“新农人”田淑娴不仅实践了“稻虾共作”模式,还进一步探索“稻虾鸭”“稻虾鳝”“稻虾莲”等多元化种养模式,每亩产值最高可达6000多元。
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董家岭村,不少年轻人开始回乡投身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董家岭村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赤壁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和模式创新,这个曾经普通的村庄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