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大研究:茵陈蒿多糖治疗肝病获新突破
上海中医大研究:茵陈蒿多糖治疗肝病获新突破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近期在肝病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中药茵陈中的活性成分——茵陈蒿多糖(APS),能够有效缓解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茵陈在治疗黄疸方面的科学依据,更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茵陈蒿多糖的作用机制
研究显示,茵陈蒿多糖通过两条主要途径发挥其治疗作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
在胆汁淤积的小鼠模型中,茵陈蒿多糖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汁酸(TBA)的水平,减少肝脏组织中胆汁酸的积聚。进一步研究发现,茵陈蒿多糖通过上调Nrf2及其下游外排转运体(如Mrp2、Mrp3和Mrp4)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排泄,从而减少其在肝脏中的积聚。
同时,茵陈蒿多糖还能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诱导抗氧化基因(如Ho-1、Nqo-1和Gclc)的表达,有效减轻氧化性肝损伤。在Nrf2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中,茵陈蒿多糖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这进一步证实了Nrf2通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还发现茵陈蒿多糖能够改善胆汁淤积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状况。它显著增加了肠道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如罗氏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同时降低了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的数量。这种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其治疗效果。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现状与挑战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药物反应等。其主要特征是胆汁流动受阻,导致胆汁酸在肝脏中积聚,引发炎症和肝细胞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是熊去氧胆酸(UDCA),但其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且可能伴有不良反应。近年来,虽然有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在探索中,如靶向肠道微生物群和调节胆汁酸代谢,但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研究的重要意义与未来展望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茵陈蒿多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来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机制,为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同时,这一发现也进一步验证了传统中药茵陈在治疗肝病方面的科学价值。茵陈作为中医治疗黄疸的常用药物,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一直未被完全阐明。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其作用机理,也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未来,基于茵陈蒿多糖的新型药物有望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为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这一发现也将推动更多传统中药的深入研究,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