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半山园:《梅花》背后的诗意人生
王安石在半山园:《梅花》背后的诗意人生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在江宁(今南京)的半山园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这里是他四十年前随父亲第一次来到的地方,从此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半山园位于白塘,距离江宁南门和钟山各七里,因此得名。说是宰相私第,却简陋得连围墙都没有,四周又少人家,主打一个简易田园风。
退隐生活:骑驴游山的闲适时光
退休后的王安石过着简朴而闲适的生活。他经常骑着一头黑驴,带着十几个烧饼,随意往来于山野之间。有一次,他在钟山林里遇见一位姓张的老翁,两人十分熟悉。每次路过张家,王安石都会喊一声:“张公。”老翁也应声而答:“相公。”有一天,王安石对老翁说:“我这宰相原来只和你差一个字罢了。”这种平易近人、与民同乐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他豁达的心胸。
《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品格
在半山园期间,王安石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在严寒中独自开放的景象,展现了梅花坚强高洁的品格。王安石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即便在困境中仍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精神追求。这种品格与他退休后选择简朴生活、淡泊名利的态度一脉相承。
文学知己:与苏轼的金陵会晤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移汝州,途经金陵时拜访了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已经告老还乡,不再主持变法。当初,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是退休后的王安石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救了他一命。所以,苏轼此次专程来访,亦有感恩之意。
两人在钟山优游,谈诗论佛近一个月。期间,苏轼写下了《次荆公韵四绝》: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表示,如果十年前就听从王安石的建议归隐,或许会更好。这次会晤对苏轼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后来在宜兴购买房产、田地,准备在阳羡终老。
王安石与苏轼的这次会晤,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同是唐宋八大家的二人,用各自的胸襟与气度告诉世人,政见不同归政见不同,友情却一样可以长长久久。也只有这样胸怀天下的人,才能写出第一流的诗文。格局有多大,诗文就有多远!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用来形容二人的胸怀,亦是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