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快乐教学法的创新实践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快乐教学法的创新实践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成为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研究表明,快乐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跨学科融合:打造无限可能的课堂
广州市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的创新融合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该校将IB教育理念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结合,打造了一个无边界的教育体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还会拓展到美元、欧元等货币的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理解不同货币的价值和换算关系。这种跨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全球意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IB官方文件《What is well-being?》以及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融合,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的社会情感技能课程。从一年级的赞美与合作,到高年级的生涯规划,这套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同样体现了融合的理念。学校将2022年新课标要求与IB理念相结合,设计了富有创新性的体育课程。例如,在“我们生活在什么时空”这一主题单元中,教师将地理知识与户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定向越野和障碍赛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的实践证明,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型教学:让语文学习更接地气
山东省宁津县张大庄镇高桥小学的语文教师们则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破解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难题。他们摒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语文实践为核心的“三课型单元读写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将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分为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表达教学三种课型,围绕单元主题训练点,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语文基本技能实践训练。
在字词教学课上,教师通过读写和查字词典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在阅读教学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浏览和跳读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表达教学课中,教师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实践,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桥小学的语文教师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他们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自然变化,如花草树木的四季更迭、风雨雪霜的影响等,通过这些直观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此外,教师还充分利用平板电脑等现代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绘本阅读:开启阅读兴趣的金钥匙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绘本阅读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学习方式。浙江省特级教师曹爱卫提出的“绘本创意读写”理念,为低年级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她认为,绘本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曹爱卫老师强调,绘本创意读写应遵循四大基本理念:贴近心灵、快乐参与、尊重差异和创意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她注重引导学生从图文信息中获取故事意义,鼓励他们通过各种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画细节,扩写故事情节;依据故事主旨,口头续写情节;或者结合个人经验,表演并猜写故事情节。这些活动不仅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也为学生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绘本阅读,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还能在丰富的图画中找到自己的故事。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儿童的天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启示与思考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的成功要素:
- 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学方法都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 注重实践与体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学习效果。
- 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趣味性。
这些教学方法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快乐教学法并非空谈,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落地实施。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