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垭”俗共赏:夷陵区地名传说
“垭”俗共赏:夷陵区地名传说
在宜昌市夷陵区,有许多带有“垭”字的地名,如梅子垭、南垭、交战垭、关棚垭等。这些地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识,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梅子垭:从“妹子垭”到“梅子垭”
梅子垭位于夷陵城区发展大道中段,原属于小溪塔街道,现属于东城试验区。梅子垭的地名,是由“妹子垭”演变而来。
梅子垭村旧景 图源:梅子垭村委会
据《宜昌县地名志》记载,梅子垭,又名“妹子垭”。关于“妹子垭”的来历,当地老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明末清初,梅子垭是交通要道,两姐妹在垭口开设了一家简易饭店。姐妹俩聪明能干,长得漂亮,做的茶饭也很好吃。她们待人热情,生意逐渐兴旺起来。后来,姐姐因劳累过度病逝,妹妹独自支撑饭店,依然生意兴隆。人们便将这里称为“妹子垭”,到了民国初期,逐渐演变为“梅子垭”。
梅子垭村旧景 图源:梅子垭村委会
如今的梅子垭村随着发展大道片区夷陵新城的崛起,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店铺、房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处处一派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堪称各地商贾投资兴业的沃土。
梅子垭村新景 图源:梅子垭村委会
梅子垭产业园 图源:梅子垭村委会
南垭:三国时期的“拦仗垭”
南垭位于夷陵区分乡集镇西北,自古就是土地肥沃、旱涝保收的地方。这里上通四川,下达湖南,是古代重要的军事交通要道。
相传,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途经今南垭一带,遇到一股魏军在这里收集粮草。诸葛亮传令先头部队,在要道一条垭口堵截魏军,双方在今村委会前面的后坝摆开战场。诸葛亮亲自到附近一条山岗上指挥打仗,命令蜀军将魏军团团包围。最终,蜀军大获全胜,缴获大量粮草。
南垭老街 图源:分乡镇
两军交战图 图源:网络
普溪河 图源: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
后来,人们称蜀军拦住魏军打仗的垭口叫“拦仗垭”,将诸葛亮指挥打仗的山岗称为卧龙山。大约到了清朝后期,人们把“拦仗垭”慢慢说成“南之垭”。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把“南之垭”简称“南垭”,一直使用到现在。
如今,南垭地处宜保公路线中段,车辆络绎不绝,店铺星罗棋布。当年交战的后坝,良田万亩,油菜和稻谷交替种植,变身为远近闻名的“南垭花田”旅游观光胜地。
南垭花田 图源:王良山
交战垭:关羽与曹军的激战
交战垭位于夷陵区雾渡河镇,历史上很有名。这里山高路险,是通往樟村坪、远安、保康的要冲。
相传,三国时期,关羽率蜀军准备上四川,经七里峡走到雾渡河的岔路口一带,后面曹军追杀上来。关羽率三千兵马往北经马槽驿爬山,朝樟村坪方向走去。在交战垭一带,关军与曹军展开激战,最终关军放火烧了曹营,将曹军彻底打败。后来,人们把关曹两军交锋打仗的山垭称为交战垭。
鸟瞰交战垭村 图源:美篇“草原”
交战垭高山林立,地势险要 图源:大希望新视觉
村口 图源:交战垭村委会
交战垭村 图源:网络
中亚楠木林风景区 图源:网络
烽火过往,皆成云烟。如今的交战垭村,积极推进农旅融合,风景如画,恬静祥和。素有“小九寨沟”之称的中亚楠木林风景区就位于该村,备受五湖四海游客的青睐。
关棚垭:张飞设关练兵之地
关棚垭位于夷陵区邓村乡古城坪二组,传说三国时候,张飞在此地练兵,建棚设关而得名。
关棚垭口 图源:古城坪村委会
古城坪村的历史很悠久,曾经是三国古战场,留下了众多三国遗迹故事。村里老人从小就听到上辈传讲张飞在古城坪驻军练兵,要求特别过硬,擂鼓冲锋,鸣锣收兵。在古城坪至今还有擂鼓台、打锣包两个地名。张飞在古城坪天天操练兵马,开始士兵十分认真,如实战一样冲杀。时间长了,一些老兵闲痞了,慢慢不拿练兵当回事,或懒懒散散,或没精打采,有的还逃练。张飞性子火暴,见谁操练不用功,就吹胡子瞪眼睛,甚至鞭打脚踢,更有甚者,捆绑刺死。士兵们受不了张飞的暴行,不时有人乘夜偷跑。古城坪一带山大林密,偷跑了的士兵,没办法抓回来。张飞得知情况后,下令在古城坪通往外地的独路垭口设关立卡,垭口左右各建一个树筒棚子,派兵日夜值守,张飞常到棚子里了解有无偷跑情况。从此,凡是偷跑的人被抓住,就关进棚子里毒打。士兵们视关卡为鬼门关,再也没有人敢偷跑。
茶叶基地 图源:古城坪村委会
后来,人们把张飞建棚设关立卡那个垭口叫做“关棚垭”。如今,关棚垭的地名还在使用,垭前垭后成了茶叶基地,垭口的道路仍在通行,只是因为古城坪新建的水泥公路改了道,垭口走的人就少些了。
古城坪村新景 图源:古城坪村委会
关棚垭所在的古城坪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俨然成为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的“新城”。
这些地名故事,不仅展现了夷陵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夷陵大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