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最新研究:绿茶中的EGCG或成糖尿病管理新星
南京医科大学最新研究:绿茶中的EGCG或成糖尿病管理新星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韩晓、陈芳、吴倜珺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utophag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绿茶中主要活性成分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新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EGCG能够通过促进FTO(肥胖相关基因)的降解,避免胰岛β细胞过度自噬导致的损伤。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绿茶降糖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EGCG作用机制揭秘
研究显示,在高糖/脂环境下,胰岛β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会持续激活,导致FTO过量表达。EGCG通过与过量的FTO相互作用,诱导其泛素-蛋白酶体降解,从而阻止NR3C1/FTO轴介导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过度激活。这种作用机制能够避免过度氧化应激引起的β细胞过度自噬,确保胰岛素正常分泌。
值得注意的是,EGCG对生理状态下的FTO没有降解作用,不会影响其正常的RNA去甲基化修饰功能,这表明EGCG在纠正β细胞功能失调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绿茶降糖作用的多重机制
此前的研究已经证实,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降糖作用: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儿茶素能够增强胰岛素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效率。
抑制餐后血糖上升: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表明,富含儿茶素的绿茶能够刺激餐后胰岛素分泌,有效抑制血糖上升。
降低糖尿病风险:一项针对50余万人的研究发现,每日饮茶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下降8%,糖尿病患者常喝茶还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临床意义与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绿茶降糖作用的具体机制,更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EGCG作为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来有望开发成为糖尿病防治的新药物。
然而,专家也指出,虽然绿茶具有一定的降糖效果,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将饮茶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此外,适量饮用绿茶对普通人群也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结语
南京医科大学的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绿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虽然EGCG的作用机制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但这一发现无疑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来说,适量饮用绿茶可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