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烟花:从历史传承到现代科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烟花:从历史传承到现代科技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3%9F%E8%8A%B1/2661

烟花,作为一种传统娱乐品和文化象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指春天美丽的景物,也旧时指娼妓,而烟花巷则指古代的青楼妓院。在现代语境中,烟花主要指的是燃放时能形成色彩、图案,并产生音响效果的产品,是节日庆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本含义

含义
举例
书面语,指春天艳丽的景物
——
旧时指妓女
沦为烟花、烟花巷
烟火
烟花爆竹

发展历程

汉代(公元前202年-220年),已有“吞刀吐火”的节目,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提到汉代存在“含雷吐火”的幻术表演,这可能是烟火的雏形。

隋代(581-618年),隋炀帝时期有诗描绘了类似烟花的景象:“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这是对早期烟火的一种描述。

唐代(618-907年),孟浩然将烟火形象地称为“火树”,成为烟花的一个代名词。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开始有关于“火树”和“吐火”的记载,可能与烟花的发展有关。

宋代(960-1279年),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烟花已经成为节日庆祝的一部分,据《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宫廷中施放烟火规模非常大。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也提及了市场上销售成架烟火。宋理宗时期,宫廷中有烟火表演,并且烟火种类如起轮、走线、流星、地老鼠等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元末明初(约1368年左右),陶宗仪《墨娥小录》一书中记录了二十多种烟花的科学配方,表明了明代烟火业发展的迅速。

明代(1368-1644年),明朝烟火技术高超,品种丰富多样,施放方法也更加复杂,包括扎架组合和合器施放法。瞿佑和张岱等人的文学作品中也详细描绘了当时的烟火盛况。

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波斯商人阿克巴尔在其著作《中国纪行》中提到当时中国老少都会做火药,烟火和爆竹非常普遍,说明至少在明代,中国已经是烟花大国。

17世纪至18世纪,来华传教士和旅行家如利玛窦、金尼阁、安文思、约翰·贝尔、马国贤、马戛尔尼等人,在他们的回忆录或游记中多次赞美中国的烟火技术和燃放效果,记录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烟火图案和场景。

清朝(1644-1912年),清代烟火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新奇的品种,如李绿园在《歧路灯》中列举的数十种烟火。赵学敏撰写的《火戏略》是关于烟花制作技术的重要专著,详细介绍了烟火的燃放原理、原料配制、制作技艺等内容。


浏阳烟花

基本特征

燃放型烟花

烟花的品种名目繁多。按燃放效果分,主要有十三大类:喷花类、旋转类、旋转升空类、火箭类、吐珠类、小礼花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组合烟花类、线香类、摩擦炮类、礼花弹等;具体又可分为冷光烟花、礼花弹、盆花、罗马烛光、火箭、电光花、舞台烟花、冷焰火、瞬间烟花、火炬烟花、玩具烟花、鞭炮、舞台喷泉、架子烟花、日景烟花等3000多个;另外,浏阳和万载等地生产的大型烟花,主要供大型焰火晚会欣赏而制造。主要种类有"焰火字幕"、"礼花弹"、"盆花"、"火箭"、"大彩火轮"、"架上烟花"6种,每年都有数十至上百个品类、规格。

类别名称
描述
喷花类
燃放时以喷射火苗、火花为主的产品。
旋转类
燃放时主体自身旋转但不升空的产品。
升空类
燃放时主体定向升空的产品。
旋转升空类
燃放时自身旋转升空的产品。
吐珠类
燃放时从同一筒体内有规律地发射出多颗彩珠、彩花、声响等效果的产品。
线香类
用装饰纸或薄纸筒包裹装烟火药或在铁丝、竹杆、木杆或纸片上涂敷烟火药形成的产品。
烟雾类
燃放时以产生烟雾效果为主的产品。
造型玩具类
产品外壳制成各种形状,燃放时或燃放后能模仿所造形象或动作或产品外表无造型,但燃放时或燃放后能产生某种形象的产品。
摩擦类
用撞击、摩擦等方式直接引爆主体的产品。
小礼花类
燃放时放置在地面,从主体内发射并在空中爆发出珠花、声响、笛音或飘浮物等效果的产品。
礼花弹类
弹体从专用发射工具并在空中爆发出各种光色、花型、图案或其他效果的产品。
架子烟花
通过框架固定烟花位置,方向燃放的产品。
爆竹类
单个爆竹产品或多个爆竹组合而成的产品。
冷光烟花
适用于室内燃放的产品。
组合烟花
由多个单筒组合而成的烟花产品。















烟花绽放图

电子烟花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还出现了电子烟花。电子烟花其实是一个投影仪,机身呈半球形,第一眼都觉得更像是一台天文望远镜。靠着上面的6只高光源LED镜头在光线暗淡的空间投影。其中大镜头一个,小镜头四个,还有一个可以旋转180度的镜头。所有镜头都在透明的球形盖的保护之下。而且底座部分有一排操作按钮。

非遗烟花

  • 万载花炮

万载花炮的制作技艺为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60多个品种,以响计有16响、20响以至10000响等,以纸之长短厚薄计有三裁、四裁、九裁等规格,以结鞭形式计有平边、立边(俗称顿边)之分,具有响率高、响声脆、无杂质、有香味等特点,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祖拜佛等活动。

  • 浏阳花炮

浏阳花炮的生产采用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纸、土硝、硫磺、炭末、红白泥土等作为加工原料,总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业人员已研制成功安全可靠无公害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高科技新产品,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花炮燃放也可由传统的手工点火改为遥控点火,燃放程序全部由电脑编排操控。

制作过程

化学原理

烟花的色彩来源于金属化合物在高温下燃烧时释放出的特定颜色的光,这一现象用于化学中的焰色实验。不同金属离子在火焰中会产生独特的颜色:钠化合物(如氯化钠和硫酸钠)产生金黄色火焰。钙化合物(如硝酸钙和碳酸钙)产生砖红色火焰。氯化锶带来红色火焰。氯化铜则呈现绿色火焰。氯化钡或氧化钡导致黄绿色火焰。

橙色和紫色等非单色火焰可通过混合不同颜色的光来实现,例如红色与黄色混合成橙色,红色与蓝色混合成紫色。利用这些原理,烟花制造商将特定化学物质加入到烟花药剂中,以创造出色彩缤纷的效果,如旋转喷花、魔术棍以及空中绽放的各种图案。通过选择和组合化学成分,烟花能够在夜空中展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烟花
2024.2.12

烟花

制作步骤

步骤
描述
原料准备
烟花的主要原料包括硝酸钾、硫磺、木炭粉等,这些成分负责烟花的爆炸和燃烧效果。
混合
将所有原料按照特定比例小心混合,此步骤非常关键,因为混合物具有高敏感性和爆炸性。
图片
该步骤可能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各阶段产品进行拍照记录或质量控制检查,确保每一步骤符合标准。(注:这里“图片”可能是误输入,或者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个检查点)
成型
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压模等方式制成不同形状的烟花部件,如圆球形、筒形等。
填装
把成型后的烟花部件填充到由纸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外壳中,外壳起到保护作用,并指导烟花点燃时的爆炸方向。
安装引线
在烟花上安装引线,引线用于点燃烟花,同时确保使用者有足够的时间安全远离烟花。
检验和包装
完成所有生产步骤后,对烟花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其安全性,然后进行包装以便运输和销售。

级别划分

等级
说明
燃放环境要求
安全距离
手持类产品特别要求
A级
适应于由专业燃放人员燃放,在特定条件下燃放的产品。
特定条件下,通常需要专业的燃放场地和许可。
——
——
B级
适应于室外大的开放空间燃放的产品。
室外大的开放空间。
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25米以上
——
C级
适应于室外相对开放的空间燃放的产品。
室外相对开放的空间。
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5米以上
对于手持类产品,手持者不应受到伤害
D级
适应于近距离燃放,当按照说明燃放时,对人或财产的潜在威胁最小。
适应于近距离燃放,适合更小、更受限制的空间。
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1米以上
对于手持类产品,手持者不应受到伤害


烟花绽开

应用

  1. 节日庆典:烟花在各种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非常常见,用于增添喜庆气氛和庆祝重要日子。
  2. 公共活动:烟花经常被用于体育赛事、音乐节、开幕式和闭幕式等公共活动中,为活动增添视觉震撼效果。
  3. 艺术表演:烟花在某些艺术和文化表演中扮演重要角色,如烟花展示、与音乐和灯光相结合的烟花秀等。
  4. 商业促销:商家有时使用烟花作为促销活动的一部分,吸引顾客注意。
  5. 婚礼和特殊场合:一些人选择在婚礼或特殊场合上使用烟花来增加浪漫和隆重的氛围。

影响

中国

  • 出口商业

2024年,浏阳烟花爆竹产业的出口额达到了6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24.9%,从全球市场来看,可以说世界上空绽放的每10束烟花中,有9束来自中国,而其中大约6束出自浏阳。为了支持烟花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每年都会举办烟花展销会,帮助厂家推介产品,并吸引国际买家前来采购。同时,许多国际烟花进口商也在浏阳设立了办事处,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各国标准并及时响应市场需求。


烟花

日本

1733年,日本第一场公开烟花秀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的两国地区举行,史称“两国焰火”。在日本,烟火大会通常被称作“花火大会”。十六世纪,烟花技术和火药武器一起传入日本,当时的烟火被认为有驱魔的能力,直到十八世纪江户时代中期开始,烟火表演才变得流行,人们认为花火大会可以祭奠那些在疾病和饥荒中死去的亡灵。

评价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浏阳籍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