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三角城遗址:沙井文化的璀璨明珠
金昌三角城遗址:沙井文化的璀璨明珠
2025年1月,一件直径达120厘米的“龙纹巨镜”仿制品在金昌市博物馆正式展出,这件以99.96%高纯镍板制成、重达177公斤的巨镜,原型正是出土于金昌市金川区三角城遗址的龙纹铜镜。这面直径仅5厘米的铜镜,镜面上模铸三条躯体蜿蜒的对称龙纹,三龙首尾相接,环绕镜钮一周,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昌先民杰出的青铜铸造工艺以及非凡想象力,现为金昌市博物馆馆标。该文物是沙井文化青铜器的杰出代表,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青铜文化特色,属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范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
这件珍贵文物的展出,不仅展示了金昌作为“镍都”的工业实力,更凸显了三角城遗址作为沙井文化重要遗址的历史价值。2024年正值沙井文化发现100周年,金昌市博物馆举办了《旷野牧歌——沙井文化发现100周年纪念展》,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文化的魅力。
沙井文化的百年发现
沙井文化,这一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最早可追溯至1924年。那一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民勤县沙井村发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物,由此揭开了沙井文化研究的序幕。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金川河流域,以金昌、民勤、永昌等地为主要分布区,是甘肃独有的远古文化类型。
三角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三角城遗址作为沙井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自发现以来就备受关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类青铜器、铁器、骨器和陶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其中,一件虎噬鹿青铜饰牌尤为引人注目。这件饰牌设计精妙,工艺精湛,展现了北方草原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虎噬鹿的题材在草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类似的题材也出现在欧亚草原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中,显示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沙井文化的历史价值
沙井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洪猛认为,根植于河西走廊的沙井文化,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紧跟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发展节拍,在晚期北方系青铜文化演进中具有典范作用,并可能率先步入北方系青铜文化的新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领先角色,又再一次体现出北方长城地带同一时代从西向东文化演化的宏大趋势。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慧冬表示,沙井文化在经济、文化、军事上均与周边甚至更遥远的西亚文化中亚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发生了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的人员和技术上的交流,充分体现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西北地区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金昌市在沙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金昌市博物馆馆长李勇杰介绍,博物馆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研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不断挖掘和展示沙井文化的内涵。2024年,金昌市博物馆还成立了沙井文化研究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沙井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三角城遗址作为沙井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明的辉煌。通过持续的考古研究和文化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将继续为世人所瞩目,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