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安徽段:文旅融合激活千年文化遗产
大运河安徽段:文旅融合激活千年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成为皖北地区首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贯穿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古代水利工程,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文旅融合的新活力。
千年运河,皖北明珠
大运河安徽段西起淮北市濉溪县,东至宿州市泗县,全长约180公里,包括河道遗址段和有水河段。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安徽地域文化特质。其中,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和泗县通济渠段两处遗产点,更是以其完整性和原真性,成为研究隋唐大运河的“活化石”。
文旅融合,焕发新生
在宿州市泗县,一段长约5.8公里的运河故道,静静地流淌在广袤的田野间,这是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唯一有水的河段,被誉为“活态运河”。这段保存完好的河道,不仅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艺,更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亲近自然、感受历史的绝佳去处。
在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柳孜运河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人。1999年,这里出土了9艘木质沉船及大量陶瓷器、铜钱等珍贵文物,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遗址中发现的石筑桥墩,是中国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证明了柳孜曾是隋唐宋时期通济渠沿岸的繁华重镇。
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承运河文化,宿州博物馆和淮北博物馆都设立了专门的展厅。宿州博物馆的“汴水咽喉”展厅内,有一面长达54米的千年大运河地层剖面墙,是国内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淮北博物馆则通过52米长的东阳木雕壁画,生动再现了隋唐大运河的繁忙景象。
创新发展,未来可期
安徽省已将大运河文旅开发列为皖北旅游发展的“一号工程”,旨在通过创新展示手段和文化传播策略,让大运河文化名片“靓”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旅游“火”起来。
在具体举措上,安徽计划:
- 建立中国隋唐大运河考古与研学基地
- 利用数字化手段复原隋唐时期运河盛况
- 整合老庄文化、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产品
- 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研学、运河古镇记忆传承等经典线路
- 推进与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跨区域合作,共建大运河文化带
作为皖北地区的重要文旅品牌,大运河安徽段的开发不仅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这条千年古运河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