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宁德时代:氧化钠预钠化剂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厦门大学&宁德时代:氧化钠预钠化剂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厦门大学乔羽教授课题组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氧化钠(Na₂O)基正极补钠剂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通过将Ni元素精确植入Na₂O框架中,成功激活了氧阴离子的氧化活性,开发出一种新型高容量预钠化剂。这一创新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为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技术:激活氧阴离子氧化活性
在钠离子电池中,预钠化剂的作用是在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补充因负极SEI膜形成而损失的钠离子,从而提高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和能量密度。然而,传统的预钠化剂存在容量低、反应动力学慢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研究团队选用NiO作为过渡金属源,通过精确控制的掺杂工艺,将Ni元素引入Na₂O晶格中。这一创新设计带来了两个关键优势:
能级调控:Ni掺杂引入了新的能级,优化了材料的电子结构,提高了导电性。同时,掺杂过程产生的Na空位进一步改善了钠离子的传输性能。
催化作用:NiO表面的催化活性加速了Na-O键的断裂和O-O键的形成,显著降低了Na₂O分解的能垒。这种内部结构调控与表面催化协同作用的机制,与传统金属氧电池中单纯的表面接触机制有本质区别,实现了更高效的钠离子补充。
实验验证:显著提升电池性能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验证了新型预钠化剂的优异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掺杂后的材料在作为补钠剂时表现出显著提升的容量和反应动力学。与未掺杂的Na₂O相比,Ni掺杂的Na₂O在作为正极补钠剂时,能够实现更高的钠离子补充效率,有效提升了全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和能量密度。
应用前景: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当前,钠离子电池面临着能量密度低于锂离子电池的挑战,而这一创新预钠化剂的开发,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性能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特别是在与主流硬碳负极搭配使用时,该补钠剂能够有效弥补硬碳负极首圈库仑效率较低的问题,减少活性钠的不可逆消耗,从而提升全电池的实际容量。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一直致力于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此次与厦门大学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种新型预钠化剂有望在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提供有力支持。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氧化钠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全新应用前景,更为未来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钠离子电池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