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现状、影响与对策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现状、影响与对策
澜沧江—湄公河是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三大河流之一,其丰富程度和跨境属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该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影响与对策。
今天分享的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现状、影响与对策】 报告出品方:智库报告(总第87期)
澜沧江一湄公河是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三大河流之一,其丰富程度和跨境属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由于采样技术局限性和物种识别差异,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以下称“澜湄流域”)的鱼类物种数量一直存在争议和更新,据研究统计,澜湄流域至少有鱼类1148种,多数研究预计全流域有鱼类物种1200~1300种(Dugan et al,2010; Kang and Huang,2021; Soukhaphon et al,2021)。
其中,约有890种淡水鱼类(Rainbothet al,2012),仅次于亚马孙河(Baran,2010),包括各种高经济价值鱼类如巴沙鱼、黄貂鱼、倒刺鱼等,以及濒危鱼类物种如伊洛瓦底江豚、原鲃和曲鲤等。在上游,该流域内所有河段穿梭于高原、山地和丘陵中,山区巨大的垂直落差、高度的景观异质性和多样的栖息环境。上中游的不同河段、支流间鱼类多样性变化明显,区系组成差异显著。
中上游是澜沧江一湄公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蕴藏了整个流域70%以上的水能资源,流域水电开发引起的下游渔业资源衰退是国际关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在中下游,湄公河流经地区具有高度贫困和发展水平低的特征,对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造成了流域内种群和物种的数量不断减少,水生生物栖息地受到影响。流域内6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澜湄流域各国均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流过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合力应对挑战。
各国对水生生物资源制定了不同层级、标准的法律法规,对保护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其中,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最多,其次为泰国和越南,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相对缓慢(刘旭,2021)。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和国际组织(如湄公河委员会MR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澜沧江一湄公河鱼类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如对内容存疑,请与原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