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深中通道:中铁大桥局领衔打造的超级工程
解密深中通道:中铁大桥局领衔打造的超级工程
2024年6月30日,历经7年筹备、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座横跨珠江口的超级工程,不仅将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30分钟,更以其多项世界之最,成为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世界级工程的“定海神针”
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横跨伶仃洋的深中大桥。这座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悬索桥,主跨达1666米,桥面高达91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
面对珠江口开阔水域和强台风频发的挑战,中铁大桥局创新采用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将桥梁的临界颤振风速提升至88米/秒,确保了这座“海上巨龙”的稳定性。同时,为解决主梁架设大变形的世界性难题,设计团队首创了“超宽钢箱梁设计”和“斜拉索预张”技术,成功实现了46米宽整幅钢箱梁的精准合龙。
“隐形冠军”的科技突破
除了中铁大桥局,深中通道背后还有一批“隐形冠军”在默默贡献着智慧与力量。中交四航局在海底沉管隧道建设中,突破了封闭式隔仓混凝土填充密实度等世界级难题,研发出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成功预制了32节钢壳沉管,创造了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海底沉管隧道纪录。
黄埔文冲则承担了沉管钢壳的制造任务,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焊接生产线,实现了近70%的自动化制造,精度控制达到毫米级。同时,该公司还打造了世界首制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突破了传统拖轮拖带工艺,将沉管安装精度控制在50毫米以内。
智慧交通的未来典范
深中通道不仅是一座超级工程,更是一座智慧工程。全线配备了雷视拟合设备、5G通信网络、数字孪生平台等智能化设施,实现了车辆轨迹追踪、气象监测、应急处置等全方位智慧管理。特别是在海底隧道内,通过14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多种高科技设备,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安全监测体系,确保了行车安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深中通道的建成不仅极大缩短了珠江口两岸的通行时间,更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所展现的中国基建实力和创新精神,必将成为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标杆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