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司机职业健康:如何避免带病上岗?
公交司机职业健康:如何避免带病上岗?
2025年2月8日,深圳市南山区发生一起公交车站台碰撞事故,造成乘客伤亡。经调查,事故原因是驾驶员在进站停靠时突发疾病。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公交司机健康管理的警钟。
公交司机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保障,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和乘客安全。然而,由于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高,公交司机普遍面临多种健康隐患。
常见职业病:从心脏到颈椎
公交司机常见的职业病主要包括心脏疾病、颈椎腰椎疾病、胃肠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我国共发生25.5万起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万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8亿元。其中,部分事故与驾驶员的健康状况直接相关。
以心脏疾病为例,2024年4月,江西南昌发生一起公交车撞人事故,51岁的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突发心脏不适,导致3人死亡、7人受伤。此外,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颈椎腰椎疾病在公交司机中也十分普遍。同时,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工作压力还可能导致胃肠疾病和代谢综合征。
健康管理:制度与现实的差距
虽然各地已开始重视公交司机的健康保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公司并未严格落实体检制度,甚至有司机从业多年从未参加过体检。此外,公交司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往往被忽视。他们需要同时应对复杂路况、乘客情绪和规章制度,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现有措施与未来展望
目前,一些城市已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公交司机健康管理。例如,天津市出台政策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包括完善运营补贴政策、优化运营计划等。同时,专家建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完善公共交通设备和行驶安全的保障、监控与干预。
公交司机健康管理不仅是对司机个人的关怀,更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交车保有量达68.25万辆,约有100万名公交司机,每天承担着上亿人次的公交出行。他们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疏忽不得。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的健康保障体系,加大执行和监督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和从业个人重视身心健康。同时,提高公共交通行业的从业门槛与身心健康职业标准,加强系统性的公共交通事故预防机制,也是应有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