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睡眠不规律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最新研究:睡眠不规律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的最新研究揭示,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项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对72,269名40-79岁的成年人进行了长达8年的随访,发现与规律睡眠者相比,不规律睡眠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了26%,中度不规律睡眠者风险增加了8%。
这项研究使用了睡眠规律性指数(Sleep Regularity Index,SRI)来评估参与者的睡眠模式。SRI得分低于71.6被视为不规律睡眠,71.6-87.3为中度不规律,高于87.3则为规律睡眠。研究发现,即使在满足推荐睡眠时长的情况下,不规律睡眠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仍然显著高于规律睡眠者。
睡眠不规律为何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专家解释,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激素调节、用餐时间、炎症和免疫功能。这种紊乱可能导致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失调、胰岛素抵抗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进而引发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更高的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风险。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睡眠模式呢?研究建议,成年人每晚应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65岁以上人群则为7-8小时。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10-11点,过早或过晚入睡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不利于心脏健康。与每晚睡6-9小时的人相比,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20%,而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风险增加34%。
如何改善睡眠规律性?专家提供了以下建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要保持一致性。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温度适宜、通风良好,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夜间打鼾或有憋气情况的人,建议采取侧卧位睡觉。
注意饮食习惯:避免睡前大量进食,尤其是辛辣、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尤其是在睡前。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逐步放松肌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睡眠。
限制电子设备使用:睡前两小时内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蓝光屏幕,以免干扰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如有必要可以佩戴防蓝光眼镜。
合理安排午睡:对于有午睡习惯的人,建议将午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及时就医: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生活,且无法通过上述方法改善,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专家特别提醒,不要依赖周末补眠来弥补平日的睡眠不足。虽然周末的额外睡眠可以暂时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但无法完全消除平日睡眠不足的伤害。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打乱生理时钟节奏,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等长期健康风险。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睡眠规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长期关联,强调了睡眠规律性的重要性。专家建议,应将睡眠规律纳入公共卫生指南和临床实践,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指标。对于公众而言,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不仅能够改善睡眠质量,更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维护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