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玉米“丰产不丰收”:产量增长为何带来价格下跌?
2024年玉米“丰产不丰收”:产量增长为何带来价格下跌?
2024年,中国玉米产量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一丰收却并未给农民带来预期的收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5898.3亿斤,比上年增加121.5亿斤,增长2.1%。然而,全年玉米均价却跌至2288.05元/吨,较2023年全年均价下跌435.05元/吨,跌幅高达15.97%。这一“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也折射出我国粮食市场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产量增长背后的推动力
2024年玉米产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升。据统计,202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到6.71亿亩,比上年增加782.7万亩,增长1.2%。同时,玉米单产达到439.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公斤,增长0.9%。
这一增长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2024年,中央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继续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扩大复播粮食面积,充分挖掘面积潜力。
价格下跌的多重因素
然而,产量的大幅增长却导致了价格的下跌。2024年中国玉米供需格局总体相对宽松,供应量同比上一年增加,需求量同比下降,理论供需差同比增加,导致玉米价格同比2023年略低。
从供应面来看,据卓创资讯调研统计,2023/2024年度玉米产量增加2847万吨,达到2.70亿吨。据海关数据统计,2023/24年度玉米进口量达到2340.66万吨,同比上一年度增469.63万吨,年度新增供应在2.94亿吨。
需求方面,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3/24年度下游深加工及饲料行业玉米总消费量达到2.58亿吨,年度供需差是3590万吨,理论供需差同比上年度增加1693万吨,供需差扩大,体现出玉米供需格局相对宽松,导致2024年玉米价格同比2023年略低。
此外,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其玉米产量和出口政策对全球玉米价格具有重要影响。2024年,美国玉米产量和出口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玉米市场的供应过剩状况,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下行压力。
农民收入受损,产业链承压
玉米价格的下跌,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受损。以黑龙江省为例,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2024年玉米价格的持续低迷,使得当地农民的种植收益大幅缩水。部分农民反映,2024年的玉米销售收入甚至无法覆盖生产成本,导致出现亏损。
价格下跌的影响还波及到整个产业链。对于饲料行业来说,虽然玉米价格下跌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压缩了利润空间。由于下游养殖业需求疲软,饲料企业难以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导致整体盈利水平下降。玉米深加工企业也面临类似困境,价格下跌虽然降低了原料成本,但产品销售价格也随之下跌,整体盈利并未明显改善。
政策应对与未来展望
面对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挑战,国家和地方政府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市场。2025年2月5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进一步做好玉米收购工作作出了安排。春节过后,农民陆续恢复售粮,玉米收购仍处于关键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通知,要求相关地方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工作举措,切实强化玉米收购工作的统筹组织,保障农民售粮顺畅,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要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深化产销合作,加强农企对接,多措并举调动各类企业收储建库积极性,增强市场购销活力。要加强市场监测和形势研判,适时通报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安排购销活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强化科学储粮技术指导,视情优化收购安排,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此外,国家还通过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优化补贴政策等方式,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计划,避免盲目扩种导致的供需失衡。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通过进口调节和贸易政策,稳定国内玉米市场价格。
从长期来看,构建更加稳定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应对类似问题的关键。这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护农民利益;优化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稳定全球粮食供应链。
2024年玉米“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既是一次市场考验,也是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契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我们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