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立克急救法:你真的会用吗?
海姆立克急救法:你真的会用吗?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一位老人突然被食物噎住,呼吸困难,无法说话。危急时刻,他的儿子迅速站到老人身后,双手环抱老人腰部,一手握拳置于肚脐与肋骨之间,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腹部。几秒钟后,老人吐出了卡住的异物,呼吸恢复正常。这个简单的动作,就是被誉为“生命的拥抱”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从一次偶然的救人到全球普及的急救技术
1974年6月,美国西雅图一家餐厅内发生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救援。退休餐厅老板以萨克·皮哈在家族聚餐时,发现邻桌的艾琳女士无法呼吸,脸色铁青。皮哈立即从背后环抱艾琳,用力挤压她的腹部,一片鸡肉随即从她嘴里弹出,艾琳恢复了呼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人的案例。
这种急救方法的发明者是美国胸腔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1972年,他看到一篇报道指出美国每年有3000人因食物噎死,这让他开始研究当时的急救方法。他发现传统的背部拍打和喉部清理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于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腹部挤压可以产生足够的气流冲出异物。1974年,他将这种方法发表在《急诊医学》杂志上,并通过媒体广泛传播。不到两个月,美国医学会就正式将其命名为“海姆立克急救法”。
“生命的拥抱”:原理与操作要点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冲击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使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从而压迫双肺下部,驱使肺内残存气体形成回返气流,将堵住咽喉部、气管的异物或食物驱出。
成人急救法
对于成人和3岁以上儿童,施救者应站在患者身后,一条腿在前插入患者两腿之间,前腿弓步后腿伸直,患者上身前倾。施救者双手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紧贴患者腹部(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只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5次。
儿童急救法
对于1-3岁的儿童,应采用拍背法和压胸法。将孩子面朝下放在前臂上,头部低于身体,用手支撑头部和颈部,用另一手掌根在孩子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然后将孩子翻转成面部朝上,保持头低脚高,用食指和中指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5次,重复操作直到异物排出。
婴儿急救法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不能使用成人版本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应采用5次拍背法和5次压胸法。将婴儿身体置于救护员一侧的前臂上,使之头低脚高,一手掌将婴儿的后颈部固定,另一手固定婴儿双侧下颌角,使婴儿头部轻度后仰,两手及前臂将婴儿固定,翻转为俯卧位,用掌根向内上方叩击婴儿两肩胛骨之间4-6次。然后打开气道再将婴儿翻正,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下一横指处,用食指及中指压胸5次,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吐出。
自救方法
如果自己被异物噎住,可以一只手握拳,大拇指一侧顶住上腹部(肋骨下、肚脐上),另一只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用力向上挤压。也可以依靠在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子、扶手等),用物体边缘对上腹部施压,制造出强大的向上冲击力,重复挤压,直至导致窒息的物体排出。
使用注意事项
虽然海姆立克急救法效果显著,但使用时也需谨慎:
准确识别“海姆立克征象”:患者出现极度不适,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常常不由自主地以一手呈“V”字状紧贴于颈前喉部。
定位要准确,避免造成内部损伤。不要把手放在胸骨的剑突上或肋缘下,以免造成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
不要盲目拍背或用手指去夹取异物,以防异物进入更深处。
即使异物排出,也要去医院检查有无并发症。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先开放呼吸道,再进行急救。
真实案例分享
2023年10月,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人的经历。当时,一位同事在吃饭时突然被食物噎住,呼吸困难。这位网友立即上前,按照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步骤,从背后环抱同事,快速向上冲击腹部。经过几次冲击后,同事吐出了卡住的异物,呼吸恢复正常。这位网友感慨道:“这个急救技能真的太重要了,关键时刻能救命!”
海姆立克急救法虽然简单易学,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掌握这项技能,不仅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还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生命的拥抱”,为身边的人增添一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