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副校长谈“器识教育”:培养具有格局与视野的未来人才
清华副校长谈“器识教育”:培养具有格局与视野的未来人才
近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培养人的“器识”是未来教育的关键。这一观点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什么是“器识教育”?它与传统的知识传授有何不同?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它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器识教育”的历史渊源
“器识教育”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李叔同提出。他在《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中写道:“盖以士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以待士者重,则士之所以自待者艺不可轻。士习端而后乡党视为仪型,风俗由之表率。务令以孝悌为本,才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这里的“器识”指的是一个人的度量和见识,而“文艺”则泛指学术和知识技能。
李叔同认为,一个优秀的文艺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好人。这种“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在那个中西文化碰撞、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李叔同希望通过美育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这种理念对当代艺术教育仍具有重要启示。
“器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器识教育”更注重培养人的格局、视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清华大学在实践中将“器识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例如,学校通过人文清华讲坛等形式,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和对话,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科技创新领域,清华大学也积极倡导“器识教育”。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钹院士就曾指出,培养具有“器识”的人才对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
“器识教育”在当代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知识更新迭代加速、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器识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还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张钹院士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需要具有跨学科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他认为,中国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就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种观点与“器识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结语
“器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正在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人的格局和视野。正如杨斌副校长所说,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这或许正是“器识教育”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