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培植: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中国森林培植: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森林培植领域持续发力,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森林覆盖率,还在全球森林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14亿亩,居全球首位。2023年,全国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种草改良437.9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90.5万公顷。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引领森林培植
科技创新是中国森林培植的重要驱动力。国家林草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林草科学联合基金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重点支持“三北”工程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公园建设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目前,林草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9%,科技已成为林草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具体技术应用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森林管理模式。例如,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非法砍伐识别以及森林健康状况评估。粮农组织开发的“生态系统恢复监测框架”平台,利用地理空间技术,为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森林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多重效益显现
森林培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超过9万亿元,森林食品年产量达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同时,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达25.31亿人次,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
在社会效益方面,森林培植改善了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游憩场所。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参与林业经营的积极性显著提高,集体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目前,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达21.83亿亩,比改革前增加了5.5亿亩,增幅达37%。
未来展望:全球森林保护的中国贡献
面对全球森林资源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国正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在本国范围内持续推进造林护林计划,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享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经验。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呼吁,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森林面积增加3%的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森林保护的重要力量,将继续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