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台风命名:从“贝碧嘉”到“普拉桑”的文化之旅
揭秘台风命名:从“贝碧嘉”到“普拉桑”的文化之旅
2024年9月,第13号台风“贝碧嘉”在西北太平洋上肆虐,其强大的威力和持久的影响让许多人印象深刻。这个听起来有点甜的名字,实际上却带来了狂风暴雨和严重的洪涝灾害。那么,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贝碧嘉”这样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台风命名背后的有趣故事。
台风命名的“国际规则”
台风的命名可不是随随便便取个名字这么简单。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这份特殊的“台风名册”由14个成员国和地区共同完成,每个国家提供10个名字,总计140个名字,循环使用。
这份名单中,中国提供了“悟空”“电母”“风神”等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名;日本则偏爱用星座命名,如“天兔”“摩羯”;东南亚国家则喜欢用动植物命名,比如“榴莲”和“山竹”。这些名字不仅要简洁易记,还要避免不良含义,确保在各成员使用的语言中都没有问题。
“贝碧嘉”与“普拉桑”的故事
“贝碧嘉”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甜点?事实上,它确实和美食有关。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澳门,但实际上是一款源自印度果阿地区的甜点——牛奶布丁。果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这道甜点由当地的葡萄牙修女发明,随后传入澳门,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而“普拉桑”则是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名字,它来自马来西亚,指的是一种名为野红毛丹的热带水果。这种水果以其丰富的汁液和甜美的口感而闻名,但可别被它的可爱名字迷惑了,台风可不会因为名字好听就手下留情。
各国命名特色大不同
除了中国和马来西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命名台风时也各有特色。比如:
- 日本喜欢用星座命名,如“天兔”“摩羯”“天琴”等,仿佛在仰望星空。
- 东南亚国家则倾向于用动植物命名,如“鹦鹉”“圣帕”(淡水鱼)、“灿鸿”(一种树)等,展现了对自然的亲近。
- 美国和密克罗尼西亚则偏爱使用小语种词汇,如“百里嘉”源自马绍尔语,“米娜”源自雅浦语,充满了异域风情。
台风也会“退役”?
并不是所有的台风名字都能一直使用。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时,为了防止它与以后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其从命名表中删去。比如,2018年的“山竹”和“温比亚”就是因为造成巨大损失而被除名。截至2024年,已经有68个台风名字被除名。
台风命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故事。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平安的期待。通过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台风,也能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