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每天至少12种食物
预防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每天至少12种食物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2018年—2019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表明,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4%,痛风患病率为0.86%~2.20%,痛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发展,改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日常膳食,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发展传统食养服务等提供科学指导。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定义与症状
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水平高于临床正常生理范围的生化异常状态。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继发性则多与饮食、药物或其他疾病如肾病等有关。
痛风是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密切相关的临床关节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血清尿酸增高、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或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损害等。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类,其中原发性痛风占绝大多数。
“5%~15%的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大多数单纯高尿酸血症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表现,多于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赵耀东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临床患病率都呈逐渐增高趋势。
“无论是高尿酸血症还是痛风,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痛风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赵耀东说。
饮食及生活方式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赵耀东介绍,痛风的直接原因是高尿酸血症,而血尿酸水平与体内嘌呤含量直接相关,虽然嘌呤含量受遗传因素、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和通过膳食中摄入的嘌呤含量以及尿酸排泄功能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遗传影响和机体嘌呤代谢能力是相对稳定的,而膳食及生活方式对血尿酸水平波动的影响是首要原因,当进食一些高嘌呤类食物时,便会引起体内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发作。
赵耀东表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作与膳食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者其实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如科学膳食和调节生活方式,避免发病或减轻病情进展。
《指南》食谱参考建议
《指南》结合不同证型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特点列出可供选择的食物推荐、食谱和食养方示例,便于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参考选用。
在参考《指南》食谱时,赵耀东提醒大家,要因地因时、择膳相宜。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所在地区和季节,选择相应的食谱示例,结合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证型,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具体特点,相应调整食物量与品种。比如,沿海地区食材丰富,有长期食用海产品习惯,部分地区有以高嘌呤食材为主的煲汤习惯;内陆地区常吃畜禽肉和淡水鱼虾,蔬果类食物摄入相对较低;高原地区常吃青稞、酥油、牛羊肉,蔬菜水果及饮水量较少。这些饮食习惯都要注意改善。
有条件可进行专业营养评估和中医辨证,参考食谱示例,予以精准量化调整。
丁丽敏指出,《指南》中的食谱和食养方示例更适合体重正常的成人,如果是超重或者是体重过轻的患者,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食材的用量。特别是体重超重的患者,应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适量运动。
科学饮食建议
《指南》提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应坚持食物多样、均衡营养的膳食理念。
如何科学饮食?
针对不同人群,丁丽敏给出以下建议:
→对于已经是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成人患者,每天要保证红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摄入,食物的种类每天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
→对于不爱吃蔬菜的人群,推荐每天摄入不少于500g,其中深色蔬菜如生菜、西蓝花、紫甘蓝、胡萝卜等需占一半以上。
→国人的奶制品的摄入量不足,应鼓励每天摄入适量奶制品。
→在饮水方面,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在心、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应足量饮水,每天建议2000mL~3000mL。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想要预防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丁丽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日常中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避免单一。
→要控制嘌呤的摄入,尽量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
→建议多喝白开水,减少浓茶或咖啡的饮用。
→每天盐的摄入量推荐小于5克,油不超过2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