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都是哪些
香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都是哪些
香港大学,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校园建筑不仅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历程,更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从历史悠久的本部大楼到现代化的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本部大楼
香港大学建于1910年2月26日,本部大楼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大楼采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模式,以花岗石柱廊支撑,顶部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展现出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本部大楼不仅是文学院的大本营,也是港大学生拍摄毕业照的首选地点。其中的陆佑堂,更是电影《色戒》中学生们演戏的剧场取景地。
大学堂
大学堂位于薄扶林道山顶,融合了都铎及歌德式建筑特色,引人注目。这幢建筑最初建于1861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兴建,作为公司总部及寓所,因此取名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个法国传道团买下了这幢建筑物,并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和增建。1953年,法国传道团迁出后,香港大学于1954年收购了这幢建筑物,并于1956年将其辟作男生宿舍,改称大学堂。
大学堂之外设计优雅的梯级,内部则有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及螺旋式楼梯,都是该建筑物的特色。多套香港电影曾于该建筑物取景,包括《流氓侠医》、《玻璃之城》等。
邓志昂楼
邓志昂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邻近薄扶林道,由邓肇坚爵士父亲邓志昂于1929年捐助建成,作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之用。这是一座楼高3层的平顶建筑,外墙铺以洗水批荡,装饰花纹简朴。2楼外墙有5个小阳台。大楼于1931年9月28日由当时之香港总督贝璐爵士揭幕。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孔庆荧楼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本部大楼出口对面。大楼于1919年落成启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原为港大学生会大楼,现为文学院音乐系使用。
嘉道理楼
香港大学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曾荣膺过亚洲最佳建筑物,原因是其拥有的高科技设计,足以与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分庭抗礼。这座十层高的大楼由八支十米高的倒金字塔形支柱支撑,而在对称的钢质弧形屋顶之下,是大楼的核心部分——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室。评审团指这座建筑物以崭新的手法演绎了完美的建筑概念,实验室的设备能配合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不但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也减低了在建筑物改动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re-admission)是基于舍堂内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请非舍堂的学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内地学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经济补助。
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
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瑰堂,惟因故停办。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现时,香港大学拥有三个舍堂村,即是:
沙宣道舍堂村—沙宣道6号(1992年落成):伟伦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何善衡夫人堂(医科生宿舍);
赛马会第一舍堂村—薄扶林道91号(2001年落成):何东夫人纪念堂,施德堂,何添堂(多用途礼堂)(利玛窦宿舍虽然在地理上与舍堂村非常接近,但并非舍堂村的一部分);
赛马会第二舍堂村—薄扶林道109号(2005年落成):Morrison Hall、孙志新堂、李兆基堂;
另外,三个舍堂村之外还有University Hall(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