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揭秘4.4亿年前生命演化关键节点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揭秘4.4亿年前生命演化关键节点
202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这一发现为生命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该化石库距今约4.4亿年,属于志留纪早期,其中保存的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为揭示有颌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
重大发现:填补演化空白的关键证据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保存的完整有颌脊椎动物化石。有颌脊椎动物,即拥有上颌与下巴的脊椎动物,是地球上现存99.8%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人类在内。这一发现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1100万年,首次为有颌类的最早期崛起与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
三种新属种:揭示早期有颌类特征
研究团队在化石库中发现了三种新的古鱼属种,每一种都提供了关于早期有颌类演化的重要信息:
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这是一种无颌的盔甲鱼类,其保存完好的身体结构为研究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
蠕纹沈氏棘鱼(Shenacanthus vermiformis):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类,它的存在证实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奇迹秀山鱼(Xiushanosteus mirabilis):这种有颌鱼类融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研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以及脊椎动物头骨的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科技助力:揭秘远古生命的奥秘
研究团队采用了高精度CT扫描、性状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方法,首次向世界展示了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等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察和分析化石,揭示了过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
演化意义:从鱼到人的关键一环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填补了有颌类演化史上的重大空白。此前,有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4.25亿年前)才有较完善的化石记录,而分子钟推断的有颌类起源时间不晚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之间存在至少3000万年的演化空白。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首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的崛起过程。
这一发现不仅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更为重要的是,它更新了我们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未来展望:持续探索生命演化之谜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发现,开启了古生物学研究的新篇章。正如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John Long教授所说:“这确实是令人惊叹、改变演化格局的化石发现,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几乎所有方面。”
可以预见,这两个化石库未来还将继续为解开有颌类起源的重重谜团做出持续贡献。朱敏院士团队的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演化史上的关键节点,更为人类探索自身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