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秋冬打卡:陈家祠&余荫山房,岭南文化双璧
广州秋冬打卡:陈家祠&余荫山房,岭南文化双璧
秋风渐起,广州这座千年古城迎来了它最舒适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最适合去那些充满古韵的地方感受历史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家祠和余荫山房,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这座占地15,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族人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作为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陈家祠以其精美的装饰艺术和严谨的建筑布局闻名于世。
走进陈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14.5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堂前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陈家祠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精美的装饰艺术。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前壁间的六幅画卷式大型砖雕,每幅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后连接而成的,画面立体、多层次,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等。
秋冬季节的陈家祠,少了夏日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漫步其中,可以细细品味每一处雕刻的精妙,每一幅壁画的韵味。郭沫若曾赋诗赞美:“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余荫山房:岭南园林的精巧典范
如果说陈家祠代表了岭南建筑的雄伟,那么余荫山房则展现了岭南园林的精巧。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园林。这座占地仅3亩的园林,却以其“缩龙成寸”的造园手法和精巧的布局设计,成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步入余荫山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上的一副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这副对联完美概括了园林的特点——虽小但意境深远。园内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
余荫山房的中心建筑是玲珑水榭,这是一座八边形的建筑,矗立于水中,八面开窗,环顾四周,周边景色尽收眼底。水榭东侧是浣红跨绿廊桥,一座单拱小桥,桥虽小但廊、亭、栏一应俱全,石拱婉约,廊亭大气。
秋冬季节的余荫山房,别有一番风味。园内的古树在秋风的吹拂下,树叶渐黄,与园中的红墙绿瓦相映成趣。走在园中,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可以想象园主邬彬在此与友人品茗对弈、吟诗作画的场景。
最佳游览建议
时间选择:秋冬季节是游览这两个景点的最佳时节,不仅气候宜人,而且游客相对较少,可以静心欣赏。
游览顺序:建议先游览陈家祠,感受岭南建筑的雄伟,再前往余荫山房,体验岭南园林的精巧,形成鲜明对比。
注意事项:
- 陈家祠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部分展厅可能因展览需要而临时关闭,请提前查看开放信息。
- 余荫山房园内道路曲折,容易迷路,但这也是游览的乐趣之一,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这两个景点都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一个展现了建筑艺术的巅峰,一个体现了园林设计的精妙。在这个秋冬季节,不妨来一场文化之旅,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