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深沙神如何成为沙僧原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深沙神如何成为沙僧原型?

引用
澎湃
10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6007
2.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b2472e50102x8hc.html
3.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d2fccf30102dy3b.html
4.
http://m.cnr.cn/news/20150728/t20150728_519337188.html
5.
https://www.moj.gov.cn/pub/sfbgw/jgsz/gjjwzsfbjjz/zyzsfbjjzsj/202211/t20221102_466515.html
6.
http://www.xyjg.com/0/21/za/21-za-2-005a.htm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2%99%E5%83%A7
8.
https://www.sxlib.org.cn/dfzy/sxfjwhzybk/sxhcfjztysywh/yjwx_5241/201701/t20170122_622743.html
9.
https://www.cbaigui.com/monster/1739
10.
https://m.qidian.com/ask/qentuskyczf

在《西游记》中,沙僧以其憨厚老实、任劳任怨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这位看似平凡的徒弟,其原型竟然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中的深沙神。从一个恶鬼到取经队伍中的可靠成员,沙僧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段 fascinating 的文化历程。

01

深沙神的原始形象

深沙神最早出现在东晋竺昙无兰译的佛经中,被描述为两个恶鬼之一,另一个是浮丘。这两个鬼"跑得很快,善于和人找麻烦",如果有人头痛目眩、寒热伤心,就是这两个鬼在作祟。此时的深沙神,与沙漠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作为一个具有神通的恶鬼形象出现。

在密教中,深沙神有两种主要形相:一种是左手执青蛇的神王形,另一种是双手合捧钵的形相。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深沙神是毗沙门天王的夜叉之首,或者佛的弟子鸯掘摩罗,因受邪师诱惑而大肆杀人,后被佛力感化改邪归正。

02

玄奘取经与深沙神的关联

玄奘法师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了他在莫贺延碛(古称沙河)的经历。这片长达八百余里的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环境极其恶劣。玄奘在沙漠中迷路,皮袋中的水也打翻了,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在极度困境中,他梦到一位大神对他说:"别睡觉,快走!快走!"醒来后,他的马突然发疯似的往前跑,最终找到了水源,人马得以获救。

虽然玄奘法师并未说明这位大神的名字,但中晚唐之后的各种故事都将这位神秘的大神与深沙神联系起来。深沙神因此被附会为沙漠中的恶鬼或护法神,成为玄奘取经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03

南宋时期深沙神的演变

到了南宋时期,深沙神的形象进一步演变。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深沙神已经与水怪形象关联,成为流沙河的水神。诗话中记载,深沙神曾两度吃掉玄奘的前世,并将他们的骷髅挂在项下。后来,深沙神悔改,架起金桥帮助唐僧一行七人渡过流沙河。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深沙神虽然帮助唐僧,但并未成为其弟子。

04

吴承恩《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到了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深沙神的形象最终演变为沙僧。沙僧原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成为妖怪,以九个取经人的骷髅为项链。后被观音菩萨收服,成为唐僧的徒弟,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沙僧的形象在《西游记》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细节描写。他身长丈二,蓝靛脸,血盆口,眼光闪烁如灯,声音如雷如鼓。他的武器是降妖宝杖,由鲁班用吴刚砍下的桂树枝制成,两端细中间粗,重与九齿钉耙相当。

05

深沙神到沙僧的演变过程

从深沙神到沙僧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和文学创作中形象塑造的复杂过程。深沙神最初是一个与沙漠无关的恶鬼形象,后来因为玄奘取经故事而被附会为沙漠之神。到了南宋时期,他又演变为水神,与流沙河的水怪形象关联。最终,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深沙神的形象被重塑为沙僧,一个既有恶鬼特征又兼具人性的复杂角色。

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塑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深沙神从一个单纯的恶鬼形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角色,反映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民间故事向文学创作的转变。沙僧的形象不仅承载了佛教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道教文化的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