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康复学术会议聚焦AI康复新趋势
重庆康复学术会议聚焦AI康复新趋势
近日,在重庆举办的康复医学学术会议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康复治疗领域的最新应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高长越教授介绍了小脑间歇性θ节律爆发刺激(iTBS)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肖登则分享了吞咽障碍的康复策略。这些前沿研究展示了AI如何帮助患者实现更有效的康复。
AI赋能康复机器人:从“训练助手”到“智能医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康复机器人正在从简单的辅助训练工具,转变为能够提供个性化治疗的“智能医生”。在2023年中国康复机器人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教授提出,通过生成式AI与自适应康复训练的结合,可以开发出基于连续动态行为大数据的个体化健康行为AI干预系统。这将加速推动康复训练机器人从“训练助手”完成向“智能医生”角色蜕变。
在智能假肢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还原残肢生理关节结构特性、准确解码人体运动意图。例如,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雷教授团队,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设计了具有类人结构的生物启发的上肢仿生拉压体机械臂。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姜力教授则重点介绍了上肢假肢的生机电一体化、欠驱动机构、刚软柔一体化设计等方面的发展。
外骨骼机器人是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吴新宇研究员强调,通过多模态融合控制方法,外骨骼机器人能解决兼顾准确性、全局性、鲁棒性等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丁希仑教授则提出,应将矢状面、平面步态转换到三维运动个性化步态,以适应不同运动、结构特征的柔顺驱动设计。
小脑iTBS治疗:脑卒中康复的新突破
在脑卒中康复领域,小脑间歇性θ节律爆发刺激(iTBS)显示出巨大潜力。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康复医学科高长越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将iTBS应用于大脑皮层M1区和小脑,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小脑iTBS在运动功能恢复上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M1区iTBS。
研究还发现,与假刺激组相比,M1区和小脑iTBS刺激后,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均显著增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明确iTBS刺激不同靶区对大脑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
吞咽障碍康复:AI助力精准治疗
虽然目前关于吞咽障碍的AI康复策略的具体细节较少,但可以预见,随着AI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未来在吞咽障碍康复方面也将取得重要突破。
AI技术正在为康复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智能康复机器人到小脑iTBS治疗,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康复效率和效果,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AI将在康复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