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一部动画,一堂人生课
《崂山道士》:一部动画,一堂人生课
“我要做神仙,驾鹤飞天,点石成金,妙不可言,定要到,崂山去学仙。”这句轻快的唱词,曾是多少人的童年回忆?1981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名篇《崂山道士》搬上银幕,创作出这部融合木偶动画与水墨画的动画电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木偶与水墨的完美邂逅
《崂山道士》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莫过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将立体的木偶人物置于平面的水墨背景之中。这种结合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精妙的艺术构思。
木偶动画赋予人物以立体感和真实感,每一个动作都栩栩如生。王七的八字眉、绿豆眼,配上滑稽的表情和动作,让人忍俊不禁。而水墨背景则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山峦叠翠、溪流潺潺,云雾缭绕间仿佛真的置身于仙境之中。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让整部动画充满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戏曲元素的巧妙融入
除了视觉上的创新,《崂山道士》在听觉上也别具匠心。动画大量借鉴了昆曲的艺术形式,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从背景音乐到唱词念白,处处可见戏曲的影子。
王七的形象设计明显参考了戏曲中的文丑造型:八字眉、绿豆眼,鼻梁上一块醒目的白色。这个形象让人联想到昆曲《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既滑稽又传神。动画中的动作设计也充满戏曲韵味。王七读书时的摇头晃脑、背手诵读,月中嫦娥的“卧鱼”舞姿,无不展现出戏曲动作的美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动画中的音乐。背景音乐大量运用鼓、板等打击乐器模拟人物步履和心情,笛声、扬琴等民族乐器则渲染出浓郁的东方风情。王七的唱词更是朗朗上口,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诙谐幽默。
传统文化的深度诠释
《崂山道士》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本生动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动画巧妙地将成语、诗句等文化元素融入故事中,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王七对着小狗说“我若得道,你也成仙啊!”时,我们不禁想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当故事以一场梦结束时,又让人联想到“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的典故。这些文化元素的运用,既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加深了观众的理解。
更令人称道的是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老樵夫出场时吟唱的“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这句诗出自郑板桥的《道情》,原本表达的是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在动画中则被用来反讽王七的不切实际。这种巧妙的化用,展现了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刻的教育意义
《崂山道士》虽然是一部动画片,但其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通过王七的故事,动画讽刺了好高骛远、不劳而获的心态,揭示了“道”不仅是法术,更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和道德的约束。
王七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没有捷径可走。正如老樵夫所说:“要想求仙学道,还得步步登高啊!”这句看似简单的台词,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崂山道士》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道理。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这部动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脚踏实地,切勿好高骛远。这,或许就是《崂山道士》最宝贵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