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恶犬事件后,家长必读:如何保护孩子远离危险犬只
成都恶犬事件后,家长必读:如何保护孩子远离危险犬只
2024年12月,成都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恶犬伤人事件:一只未拴绳的罗威纳犬在小区内突然袭击,将一名2岁女童撕咬至重伤昏迷。这一悲剧不仅暴露了城市养犬管理的漏洞,更引发了社会对儿童安全防范意识的深刻反思。
据统计,北京每天约有30名儿童被狗咬伤,其中82%由宠物狗造成。5至9岁的男孩尤其容易成为犬只攻击的目标,这与他们活泼好动、对危险认知不足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教会孩子如何识别并避开危险犬只,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如何识别危险犬只?
犬只的攻击性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疼痛、遗传、社会化经历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信号:
行为信号:犬只在感到威胁或不适时,会通过特定的身体语言发出警告。例如,耳朵向后贴、尾巴夹紧、身体僵硬、露出牙齿、低吼等都是攻击前的典型表现。
品种特征:某些犬种天生具有较强的领地意识或保护欲,如罗威纳、杜宾、比特等,需要特别警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同类犬只都有攻击性,关键在于观察其具体行为。
环境因素:正在进食、照顾幼崽或处于疼痛状态的犬只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此外,流浪狗由于生存压力,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遇到危险犬只怎么办?
保持冷静:不要慌张逃跑,这可能激发犬只的追捕本能。应缓慢后退,避免直接对视,因为直视可能被视为挑衅。
保护要害:如果犬只发起攻击,应尽量保护头部和颈部。可以用书包、衣物等物品遮挡,为自己争取逃脱时间。
发出指令:用坚定但平静的语气对犬只发出“停下”、“后退”等指令,有时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寻求帮助:大声呼救,吸引周围成年人的注意。如果可能,尽快进入封闭空间躲避。
日常预防措施
教育儿童: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接近陌生犬只,尤其是没有主人陪伴的狗。即使看似温顺的犬只,也可能因惊吓或疼痛而攻击。
征得同意:在接近任何犬只前,必须先征得主人的明确同意。并观察犬只的反应,确保其愿意接受亲近。
正确互动:教孩子用张开的手掌轻轻抚摸犬只的背部或侧面,避免拍打或拉扯。不要试图拥抱或亲吻陌生犬只。
避开敏感期:不要接近正在进食、照顾幼崽或睡觉的犬只。这些时期它们的警觉性和攻击性都较高。
注意私人空间:不要试图抚摸栅栏内或车里的犬只,也不要打扰正在执行任务的工作犬。
成都恶犬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犬只伤人事件并非偶然,而是与人类对犬只行为的误解和防范意识的缺失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儿童被犬只伤害的风险,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