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聊城餐饮业的食品安全挑战与应对
疫情常态化下聊城餐饮业的食品安全挑战与应对
2023年,我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占餐饮收入比重达22.6%,数字化成为重要增长点。然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餐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挑战。本文以聊城市为例,探讨餐饮业如何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保障食品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疫情常态化下的食品安全挑战
疫情常态化防控对餐饮业提出了更高的食品安全要求。根据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餐饮服务单位需要在员工卫生管理、食品采购加工、环境卫生、顾客服务等多个方面严格落实防控责任。
例如,在员工管理方面,餐饮企业需要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日监测体温,确保员工佩戴口罩并定期更换,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食品采购环节,需要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禁止采购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同时密切关注原料供货商的疫情变化情况。在环境卫生方面,餐饮场所需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通风良好,设置专门的废弃口罩垃圾桶等。
这些防控措施虽然必要,但也给餐饮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在高、中风险地区,餐饮企业还需要控制就餐人数,保持桌位间距,提供公筷公勺服务,这些都可能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顾客体验。
聊城市餐饮业现状分析
聊城市餐饮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市限上传统商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53亿元,同比增长5.3%,但增速低于限上零售业营业收入3.5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49家传统商超企业中,有26家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占比高达53.1%。同时,亏损面持续扩大,36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面达73.5%。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更加谨慎,传统商超的客流量明显减少。同时,电商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挤压了传统商超的市场空间。此外,传统商超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成本攀升、人才短缺等挑战,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
食品安全典型案例警示
近年来,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2021年,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河北青县“瘦肉精”事件,涉及问题羊肉流向多地,暴露出养殖环节的食品安全隐患。
- 小龙坎火锅店被曝后厨卫生状况堪忧,员工无健康证上岗,食材处理不规范。
- 曼玲粥店将吃剩排骨回收再用,三米粥铺后厨人员边吸烟边装菜,反映出餐饮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 迪士尼餐厅因蛋糕含有异物被罚7万元,胖哥俩肉蟹煲因使用隔夜死蟹被罚50万元,显示了知名企业也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这些案例暴露出餐饮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包括供应链管理不严、员工培训不到位、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对于聊城市餐饮企业来说,这些案例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应对策略与建议
面对疫情常态化下的食品安全挑战,聊城市餐饮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确保从原料采购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
加强员工培训与健康管理: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严格执行健康检查制度,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选择可靠的供应商,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对关键原料实施重点监控,确保食材安全。
优化经营环境与服务:保持餐饮场所的清洁卫生,合理安排就餐区域,提供安全放心的就餐环境。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如推广无接触点餐、分餐制等。
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例如,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食材溯源、库存管理智能化等。
加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隐患。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落实。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问题,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
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以聊城市正信味业为例,该企业在服务业发展中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控制和质量检测,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其经验表明,只有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凸显。聊城市餐饮企业需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措施,构建起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