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生态修复让“珍珠海岸”重现生机
陵水:生态修复让“珍珠海岸”重现生机
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有一颗被誉为“珍珠海岸”的明珠——陵水黎族自治县。这里拥有两个天然形成的潟湖:黎安潟湖和新村潟湖,它们如同两颗明珠镶嵌在海岸线上。然而,这串“珠链”曾因过度开发和污染而蒙尘。近年来,陵水县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让这片海域重现生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从污染到治理:一场生态修复攻坚战
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分别占地22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是陵水重要的生态和景观资源。然而,随着海水养殖业的野蛮发展和开发活动的扩张,潟湖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渔排密布、养殖废水直排、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流入潟湖,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受损。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陵水县痛定思痛,启动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这场攻坚战从“清退”开始:共清除渔排近44万平方米,清退养殖塘7788亩。同时,陵水县投入“真金白银”,在“建设”上下功夫:建成新村镇和黎安镇两个乡镇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对生活污水进行截流处理。在“监管”方面,加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避免生活污水直排潟湖。
红树林重生:海岸线上的绿色奇迹
红树林是海岸线上的天然卫士,对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在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随着潮起潮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低潮时根系裸露,纵横交错;涨潮时海水漫过根茎,海面上一片翠绿。这片湿地公园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三类湿地资源,是集红树林、海草、珊瑚礁三种典型海洋生态最齐全的滨海湿地,有红树林树种21种,占全国红树林品种的50%以上。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村和黎安潟湖内,早期海岸带周边高、低位虾塘密布,海上渔排养殖混乱,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潟湖,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2016年,陵水县启动湿地恢复工作,截至目前已投入7.6亿元进行生态修复,拆除潟湖渔排700余户,完成清退潟湖周边陆域养殖场7788亩。经过大规模补种,红树林重现生机。
生态改善:水质提升与生物回归
经过综合整治,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的水质从过去的Ⅱ类、Ⅲ类,甚至个别点位的Ⅳ类和劣Ⅳ类,提升至现在的Ⅰ类、Ⅱ类。湖水水质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变好。曾经稀少的白鹭如今成群光顾,沙虫(学名方格星虫)也在清澈的水中重现身影。这些变化表明,潟湖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
疍家文化:生态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在推进生态修复的同时,陵水县还注重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疍家人是陵水独特的文化群体,他们在新村港及其附近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陵水县在整治渔排养殖的同时,也充分考虑渔民的生计问题。通过依法补偿、引导深海养殖、岸上就业等方式,协调生态修复和村民经济利益。同时,还依托疍家文化特色,打造休闲渔业、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项目,让疍家文化成为新村潟湖的一张亮丽名片。
未来展望:绿色发展与持续保护
陵水县的生态修复工作并未止步于现状。在潟湖整治成效的基础上,陵水县正积极谋划,调整优化渔业养殖发展空间和结构,全面推行健康养殖,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在南湾半岛北侧岸段布设游步道和亲水平台,为游客打造乐享自然的公众亲海空间;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水产种苗南繁育种基地,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积极推广深海网箱养殖。
陵水县的生态修复之路,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片曾经蒙尘的“珍珠海岸”,如今已成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了绿色动力,也为全国的海湾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