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陈寅恪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陈寅恪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引用
7
来源
1.
https://www.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NewsID=21167
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304/c404064-31616579.html
3.
http://www.cntszl.com/print.aspx?id=3520
4.
http://sociologyol.ruc.edu.cn/shxyj/tjyd/b7fdb387d7164643aa0fb7ed26eb1f8e.htm
5.
https://www.prvhopjap.cn/wen-hua-jian-shang/356.html
6.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6/t20230619_5646853.shtml
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030/c404063-30369910.html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在历史学、语言学、佛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陈寅恪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将流传学派理论应用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开辟了“眼光向外”的研究理路,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

01

开创性的研究视角

陈寅恪在德国留学期间,深受流传学派理论的影响。他认为,“世界之神话故事多起源于天竺,今日治民俗学者皆知之矣。”这一观点与流传学派奠基者特奥多尔·本菲的结论不谋而合。本菲在《五卷书》序言中提出,“我研究寓言、故事、传说的结果使我坚信,为数不多的寓言和绝大多数的故事、传说均来自于印度,然后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开来。”

回国后,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讲授“佛经翻译文学”课程。他在研读佛经时发现,《贤愚经》实际上是一部印度民间故事集,印度来华僧人在宣讲佛经时常引用故事来阐释佛理。这一发现为他后续的民间故事研究奠定了基础。

02

孙悟空形象的印度源头

陈寅恪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对孙悟空形象来源的考证。他通过对印度佛经和史诗《罗摩衍那》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孙悟空形象的演变过程。

陈寅恪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实际上源自两个印度民间故事:

  1. 顶生王闹天宫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凡人试图挑战天神权威的传说。
  2. 工巧猴造桥渡海的故事:出自《罗摩衍那》,讲述了神猴哈奴曼帮助罗摩王子建造桥梁渡海的故事。

这两个原本不相关的故事,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融合。陈寅恪从鸠摩罗什译《大庄严经论》中找到了关键线索:“昔者顶生王,将从诸军众,并象马七宝,悉到于天上。罗摩造草桥,得至楞伽城。吾今欲升天,无有诸梯隥;次诣楞伽城,又复无津梁。”这段文字表明,两个故事在宣讲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地连接在一起,最终演变成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03

民间故事的演变规律

在研究孙悟空形象演变的过程中,陈寅恪总结出了民间故事的三种演变规律:

  1. 纵贯式简单演变:即在原有故事基础上稍作变易,事实成分较为简单。
  2. 纵贯式复杂演变:涉及多个相关人物和事件的融合,但仍保持纵向发展。
  3. 横通式混合演变:原本无关的两个故事因偶然机会混合为一,事实成分变得复杂。

陈寅恪的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民间故事的演变规律,更为现代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04

“不古不今”的学术特色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体现了“不古不今”的特点。他既重视传统材料,又追求现代方法;既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又不断开掘新材料,吸取新知,与国际学术进行对话和竞赛。他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也非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而是自成一家,开辟了民间故事研究的新路径。

陈寅恪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学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借鉴,为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通过陈寅恪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民间故事的演变过程,也能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