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54-2018:大米新标准助力消费升级
GB/T 1354-2018:大米新标准助力消费升级
2018年10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大米》(GB/T 1354-2018)国家标准,新国标于2019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大米的生产加工过程,还明确了检验方法和包装标识要求,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意义
自2009年10月1日GB/T 1354-2009《大米》实施以来,我国粮食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城乡分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产品品质、安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大米》国家标准不仅需适应国内市场变化,还需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的要求。为引导水稻种植生产、指导稻米加工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4年下达了《大米》国家标准的修订项目,对《大米》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标准的主要变化
与2009版相比,新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
适用范围更明确
新版标准强调了“碾磨”的加工步骤,并删除了“不适用于特种大米、专用大米、特殊品种大米以及加入了添加剂的大米”的表述,使适用范围更加清晰。
分类和等级简化
- 取消了四级大米,将大米产品等级调整为大米及优质大米两大类产品各设置三个等级
- 取消了三级糯米,只设置两个等级
- 取消了优质籼糯米和优质粳糯米,优质大米只保留优质籼米、优质粳米两个细分品种
定等指标优化
- 减少了“杂质最大限量”等定等指标
- 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将“一级”、“二级”改为“精碾”,“三级”改为“适碾”
- 适当调整了碎米含量的要求
如何依据新标准选购大米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标准的实施意味着选购大米时有了更明确的参考依据:
关注包装标识:查看包装上是否标注了GB/T 1354-2018标准代码,以及具体的产品等级(如一级、二级等)
了解加工精度:新标准对加工精度设置了上限,避免了过度加工。消费者可以根据“精碾”和“适碾”的区别来选择适合的口感
检查碎米含量:优质大米的碎米含量更低,如优质籼米一级碎米总量≤10.0%,优质粳米一级碎米总量≤5.0%
结合地方标准:对于特定产地的大米(如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等),除了关注GB/T 1354-2018外,还可以参考相应的地方标准
新标准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大米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还能引导消费者理性选购,避免过度追求“精、白、亮”的外观而造成粮食浪费。同时,它也为大米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整个产业向绿色、节约、高质量的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