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赋能电力通讯管理新变革
5G技术赋能电力通讯管理新变革
随着全球电力网络加速向智能电网升级,信息通信也迅速向5G时代迈进,两大超级基础设施之间正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5G技术以其高速率、低延迟和广连接的特点,为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5G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ITU给5G定义了三大场景,即增强移动带宽(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它们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发电端:新能源功率预测与状态感知
在发电端,5G应用的主要场景有新能源功率预测与状态感知、分散式风电组网管理与控制等。这些场景对无线通信的连接数和时延有较高要求。其中,集中式新能源监控需要百万级的连接数,风电的叶片变桨控制需要不超过20毫秒的低时延。
输电段: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和无人机巡检
在输电段,5G应用的主要场景是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和无人机巡检。这类场景对连接数和带宽要求较高。其中,对输电线路进行在线监测需要连接和管理千万级的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线路需要100Mbps级的大带宽。
变电端:变电站智能巡检
在变电端,5G应用的主要场景是变电站智能巡检。借助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进入变电站内移动作业,可降低风险并提高效率。这类场景需要100Mbps级的大带宽以支撑机器人回传高清视频。
配电侧:故障监测定位和精准负荷控制
在配电侧,5G的应用比较广泛,涵盖故障监测定位到精准负荷控制的全流程。这些应用对低时延的要求非常高,其中配网保护与控制、智能配电网微型同步相量测量都要求低于10毫秒的超低时延,基于用户响应的负荷控制也要求不超过20毫秒的低时延。同时,这一环节需要管理的连接数也比较大,基本都在百万级和千万级。
用电端:用电信息采集、分布式能源及储能管理
在用电端,5G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涉及用电信息采集、分布式能源及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家居等电能计量及用电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层应用最突出的需求是广连接,基本都在千万级甚至上亿。
应急通信:语音调度及视频监控
此外在应急通信方面,5G也能更好地支持语音调度及视频监控等场景应用,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广的连接,满足临时场景的爆发式需求。
5G技术带来的创新和改进
当前,围绕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全流程,基于5G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特性以及独特的“网络切片”技术,电力行业公司、运营商和设备商在推进5G+智能电网应用落地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典型应用:
差动保护:替代光纤降低成本
凭借超低时延,5G可以替代光纤做配网差动保护,大幅降低成本。电力的配电网络由配电站和输电线组成,配电站里有输电设备、变压器、配电保护设备(DTU)等,假如全网按照有线连接的方式去部署差动保护,那么对光纤的需求量和部署难度会极大地推高成本。凭借小于10ms的超低时延,5G网络可以代替光纤去做差动保护,实现降本增效。
无人巡检: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在变电站机器人巡检等电力生产管理中的中低速率移动场景中,具备大带宽特性的5G网络一方面可以对巡检机器人进行移动/飞行控制,在降低人工成本和安全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巡检效率,另一方面还能把高清视频图像及时回传到指挥中心做分析处理,提升运维效率。
高级计量:满足用户智能用电需求
随着家庭和工商业用户对用电信息、电价信息等的知情和管理诉求日益凸显,电力计量需要从传统计量向高级计量演进。具备广连接特性的5G网络可以连接海量的智能电表设备,并提升采集频次,丰富采集内容,实现双向互动,最终满足客户智能用电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安全隔离:提供差异化网络服务能力
5G独特的可定制化的网络切片技术,可端到端保障电网的高隔离性应用,更好地满足电力网络对“行业专网”的诉求,为智能电网不同业务提供差异化的网络服务能力。比如上述三大类场景应用,就可以在5G网络下并行不悖,满足用户对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的多重需求。
政策与标准支持
为推动5G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 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在智慧电力领域突破电力行业重点场景5G各项关键技术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编制《能源领域5G应用实施方案》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电力行业公司积极参与3GPP 5G电力需求标准制定,已向3GPP提交18篇电力需求提案,其中9篇已被采纳,分别纳入4篇3GPP国际标准中。
未来展望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深入,其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都在积极推进5G智能电网的示范项目,预计未来将在更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5G技术将继续在电力行业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实现更加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电力系统。
从技术到商业,从畅想到实践,5G给电力行业带来的改变正在发生。相信在多方努力之下,5G+智能电网将交出一份1+1>2的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