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五大道:文化守护者的行动
天津五大道:文化守护者的行动
天津五大道,这片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天津近现代的辉煌历史。这里汇集了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涵盖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多种风格,每一栋洋楼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片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志愿者的守护
2006年,一群热爱天津历史文化的志愿者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他们的共同心愿是:“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团队核心成员穆森回忆说:“我们不能眼看着五大道被蚕食,必须采取行动。”
2008年,五大道面临拆迁危机。团队成员几乎走访了天津市所有相关部门,却始终得不到明确答复。关键时刻,穆森开始在全国奔走,寻求国家相关部门、专家和媒体的支持。最终,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十位文物专家的联名呼吁下,五大道的拆迁得以停止。
这一胜利不仅保护了五大道,更开创了“政府主导、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天津文保模式。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高度评价这一模式,并向全国推广。2008年,该团队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中荣获“年度贡献奖”,得票率居各获奖团体之首。
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五大道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指出,这些历史建筑普遍存在结构安全性差、街区形态不协调等问题。他强调:“文物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注重建筑的内在价值和历史信息的保护。”
据统计,近30年来全国消失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天津则消失了400处。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凸显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穆森坦言:“我们一直都在保护的路上奋力奔跑,尚来不及做统计。”
未来的展望
面对重重挑战,专家和志愿者们提出了多项保护建议。张威副教授建议:“应该在保护中合理利用,使文物的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穆森则强调:“文物保护不能只靠民间力量,更需要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律和政策落实、政府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五大道的保护工作中。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从政府官员到企业人士,社会各界都在为这片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所说:“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天津五大道不仅是天津的名片,更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保护这片珍贵的历史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五大道的故事永远流传。